[发明专利]感应残线的缝纫机底线供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580038129.0 | 申请日: | 2005-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1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尹庆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尹庆基 |
主分类号: | D05B59/02 | 分类号: | D05B5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瑾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缝纫机 底线 供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感应残线的缝纫机底线供应装置,尤其是具备光源部和受光感应器的缝纫机底线供应装置,光从上述光源部照射到缠绕底线的梭心,当无残线时插设在旋转式梭仔中心轴的受光感应器感应光线并产生信号,从而让用户知道没有多余的残线存在。
背景技术
通常,缝纫机用于生产缝纫产品和编织各种织物,通过底线和上线的结合并在针的作用下来缝纫产品。
上述底线缠绕在梭心上,并由包括梭心的底线供应装置供应。传统的底线供应装置的结构图为图8。
并且,图9是传统的底线供应装置的组装图。图10和图11分别是传统的旋转式梭仔和摆梭的后视图。
如图所示,传统的底线供应装置由旋转式梭仔10、摆梭20、缠绕有底线35的梭心30和梭匣40构成。上述组件具有如下功能。
上述旋转式梭仔10的旋转轴17与机体15一起旋转。因此,底线35从梭心上解下来,并夹入到相对固定的上述摆梭20和梭匣40之间。
然而,传统的缝纫机没有感应残线的装置,在缝纫过程中用户不知道是否有底线35,从而空缝纫,这样生产出有缺陷的产品,因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注册了几个让用户知道更换上述底线35的合适的时间的技术。其中利用光学感应器来感应底线反射的光,以此来感应梭心上有无底线的感应设备被注册,其国际公开号为WO88/07099。然而,由于底线的移动和粗度的变化,存在精确度减小的缺点。
并且,公开号为96-0034515的韩国专利,通过感应梭心的旋转数而感应有无底线存在。把这种技术用于普通底线供应装置是有难度的,因而存在需要增加安装费用的缺点。
为了尽力解决传统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曾经注册了以下几项技术:韩国专利申请10-2003-0020289号、韩国实用新型注册号20-0274005-0000号、20-0269008-0000号和20-0330729-0000号。
上述韩国实用新型注册号20-0269008-0000是“具有梭匣残线感应器的缝纫机”的授权号。在摆梭的轴内部设置受光感应器和把上述受光感应器的电极连接到旋转式梭仔上的弹性电极,光源部发射光并与底线供应装置相邻接。
如果无底线时,受光感应器感应发射来的光,并通过设在摆梭轴和旋转式梭仔之间的弹性电极来传送感应信号,从而让用户知道无残线。
然而,由于弹性电极受在解开梭心上底线的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力的影响,当它连续使用时,存在需要进行细微的调整的缺点。
为了弥补上述缺点,本发明的发明人就在韩国注册的实用新型注册号为20-0330729-0000的利用光纤维的缝纫机底线感应装置提出申请,且该申请的特征在于:把位于摆梭轴内部的受光感应器插入在旋转式梭仔的中心轴内部,在摆梭轴内部设有光纤维以把上述入射的光引到受光感应器上。
在该技术中,受光感应器设在旋转式梭仔的机体部,因而不需要上述第20-0269008-0000号中所用的弹性电极,摆梭轴和旋转式梭仔不再物理接触因而安装简单。因此,该技术解决了上述第20-0269008-0000号的细微调整的缺点等。
但是,入射到上述摆梭轴的光通过上述轴内部的光纤维传递到受光感应器,由于光的损失增加,上述受光感应器感应入射的光时可能有故障。进一步,存在受光感应器由于光的散射可能误操作的缺点。
并且,为了提高上述受光感应器的感应效率,发射光的光源部需要有更好的集光性和前进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底线供应装置,在轴内部反射光源部发射的光,并引到旋转式梭仔的受光感应器上。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底线供应装置,它包括光源部提供的以提高集光性的光源罩部,受光感应器提供的防止光向各个方向传播的感应器罩部,因此自动让用户在精确的时间知道残线的耗尽,从而防止空缝纫或不良裁缝而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底线供应装置,与传统的底线供应装置不同,该装置用于没有附加复杂组件的传统的缝纫机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尹庆基,未经尹庆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381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电接触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