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实时包传输状态和传输路径阻塞状态的通信质量控制无效
申请号: | 02107396.1 | 申请日: | 2002-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375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发明(设计)人: | 吉村健;河原敏朗;大矢智之;荣藤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主分类号: | H04L12/54 | 分类号: | H04L12/54;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时 传输 状态 路径 阻塞 通信 质量 控制 | ||
1、一种通信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用于控制从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进行传输的媒体包的传输率,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中继装置所接收到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对传输路径的阻塞状态进行分析,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来自发射端装置的媒体包;以及
根据分析步骤所分析的阻塞状态来控制由发射端装置传送的媒体包的传输率。
2、一种通信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用于控制从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进行传输的媒体包的传输率,包括以下步骤:
(a)分析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的阻塞状态;
(b)分析由中继装置所接收到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媒体包;以及
(c)根据步骤(a)所分析的阻塞状态和步骤(b)所分析的传输状态来控制由发射端装置发送的媒体包的质量。
3、权利要求2的通信质量控制方法,其中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
(b1)分析由中继装置所接收到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媒体包;
(b2)分析通过中继装置由接收端装置所接收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以及
(c)根据步骤(b1)所分析的传输状态和步骤(b2)所分析的传输状态来估算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
4、权利要求3的通信质量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
将步骤(b1)所分析的传输状态的报告传输到发射端装置;以及
将步骤(b2)所分析的传输状态的报告传输到发射端装置。
5、权利要求2的通信质量控制方法,其中步骤(b)分析一个传输路径处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这个传输路径是发射端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和中继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中的传输状态较差的一个,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来自发射端装置的媒体包。
6、权利要求2的通信质量控制方法,其中步骤(b)通过分析丢失包的数目,包丢失率,延迟,以及延迟抖动中的至少一个来分析媒体包的传输率。
7、权利要求2的通信质量控制方法,其中步骤(c)控制包括至少一个媒体包的传输率和误差限度的媒体包的质量。
8、用于操作包分析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
分析由中继装置所接收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信息,发射端装置用于发送媒体包,接收端装置用于接收来自发射端装置的媒体包;以及
将由分析步骤所分析的传输状态的报告传送给发射端装置,该发射端装置根据该报告控制将被传输的媒体包的质量。
9、用于操作发射端装置的方法,包括步骤:
传送来自发射端装置的媒体包;
获得一个由中继装置所接收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的中继包分析报告,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媒体包,并且还获得了一个由接收端装置所接收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的接收包分析报告;以及
根据获取步骤所获得的中继包分析报告和接收步骤收到的包分析报告来控制由发射端装置发送的媒体包的质量。
10、一个通信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用于控制从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进行传输的媒体包的传输率,包括:
一个分析单元,用于根据由中继装置所接收到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对传输路径的阻塞状态进行分析,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来自发射端装置的媒体包;以及
一个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分析单元所分析的阻塞状态来控制由发射端装置发送的媒体包的传输率。
11、一个通信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用于控制从发射端装置到接收端装置进行传输的媒体包的质量,包括:
一个阻塞状态分析单元,用于分析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的阻塞状态;
一个传输状态分析单元,用于分析由中继装置所接收到的媒体包的传输状态,其中中继装置用于接转发射端装置与接收端装置之间的媒体包;以及
一个控制单元,用于根据由阻塞状态分析单元所分析的阻塞状态和由传输状态分析单元所分析的传输状态来控制由发射端装置发送的媒体包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NTT都科摩,未经株式会社NTT都科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210739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