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68373.6 | 申请日: | 200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5143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02 |
发明(设计)人: | 任胜;辛志峰;陶宏芝;谢芳华;周晋鹏;周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 机箱 波导 屏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脑机箱的电磁屏蔽装置,尤指一种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
【背景技术】
计算机机箱的电磁泄漏,主要是机箱的孔、缝以及露出机箱的导线造成的。其中常规台式计算机机箱的孔缝主要对高于500MHz频率的电磁波造成泄漏。
目前计算机的主频已经越来越高,伴随的问题是系统的发热量也越来越大,系统的散热要求机箱有更大更多的散热孔。而同时,由于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则电磁波的波长越短,要达到同样的电磁屏蔽效果,要求机箱的孔缝更小,这样散热以及电磁兼容就成为一个矛盾。
现有的波导结构可以兼顾通风以及电磁兼容两方面的要求。但是波导结构以及生产工艺都较为特殊,需要有专业的厂家生产,安装也会有很特殊的要求。如果波导的孔的四周不能够与机箱良好接触,则波导部分虽然可以有很好的屏蔽效果,但是电磁波却可能从波导以及机箱之间的缝泄漏出去。
采用现有波导结构可以解决散热以及电磁兼容的矛盾问题,但是波导结构的安装要求非常高,同时其成本也很高。对于普通的民用产品,直接采用现有常规的波导结构几乎是不实际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可同时解决散热方面和电磁屏蔽兼容的问题,同时可降低波导屏蔽装置的产品成本及安装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固定设置在电脑机箱的后背板的安装孔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紧密叠合固定在一起的多层金属板,每层金属板上均对应设置多数通风孔。
所述的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风孔可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
所述的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电脑机箱的后背板上安装波导屏蔽装置的安装孔周缘设置U形槽,在多层金属板周边设有弯折边,该弯折边插入该U形槽内,而将波导屏蔽装置与机箱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采用并不昂贵的机箱本身的金属材料的多层金属板叠合得到波导屏蔽装置,可同时获得散热以及电磁屏蔽的效果。采用U形槽结构安装到机箱上面,解决波导屏蔽装置的安装问题,可有效减少从波导屏蔽装置与机箱之间的缝可能出现的泄漏,同时加工工艺以及成本指标都非常令人满意。
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后,经测试,系统的屏蔽性能从30Mhz到10GHz都得到了很满意的测试结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单层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多层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脑机箱上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脑机箱上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脑机箱的波导屏蔽装置10,设置在电脑机箱的后背板20上,其包括紧密叠合固定在一起的多层金属板11,每层金属板11上均对应设置多数通风孔12。通风孔12可为正方形,也可为正六边形。因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的通风孔12可以具有较大的开孔率,从而散热效果较佳。此处的开孔率是等于开孔总面积比金属板总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波导屏蔽装置10采用多层金属叠合,叠加的层数以及孔的大小以孔的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计算。本实用新型通过铆钉将多层金属板11连接起来,可以保证多层金属板11在叠合面内的充分接触。
波导屏蔽装置10是安装于电脑机箱的后背板20的安装孔上,通常可以将波导屏蔽装置10与机箱安装孔周缘接触的部分进行焊接,从而保证良好的电连续性。但是该方法对于一般的民用产品,显然成本太高,同时生产效率太低。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在电脑机箱的后背板20上安装波导屏蔽装置10的安装孔周缘设置U形槽21,在多层金属板11周边设有弯折边13,将弯折边13插入U形槽21内,而将波导屏蔽装置10与机箱连接在一起,这种结构可有效减少从波导与机箱之间的缝可能出现的泄漏,同时加工工艺以及成本指标都非常令人满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68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