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256233.5 | 申请日: | 2001-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5090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04 |
发明(设计)人: | 黄耀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耀生 |
主分类号: | B60H3/06 | 分类号: | B60H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1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尾气 过滤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尤其是指一种汽车尾气水过滤装置。
现有的尾气过滤装置采用采用多层滤网吸附尾气中的颗粒物,利用化学物品吸收尾气中的有害成分,所使用的材料成本较高,结构也较为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变吸附尾气的物品,利用水这种成本最低的过滤尾气的物质,降低排气阻力,提供一种简单结构,使用可靠,方便联接的尾气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包括进气管、水过滤器、离心排气机等构成,进气管与汽车排气管相通,进气管接水过滤器,水过滤器与离心排气机相连。从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从进气管进入水过滤器的水中,水将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吸收,过滤后的尾气从排气口经离心排气机向外排出。离心排气机的电机直接采用汽车发电机的直流电,当发动机起动时,电机即起动,使排气管产生负压,尾气排放减少阻力。发动机转动越快,电机转动越快,排气量也相应加大。
为使水过滤充分,在水过滤器中注水的空腔被分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空腔,相邻的空腔的隔板并不完全将两个腔分开,底部或者上部是相通的,形成多个正反U形连通腔,但注水后,底部相通的部分被水封住,互不相通,第一个腔与进气管相通,最后一个腔与离心排气机相通。进入水过滤器的尾气经过多次过滤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为改进,对过滤的水会因高温蒸发而减少了过滤介质需要补充的情况,在水过滤器上设有补充水的补水装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补水装置采用浮球、浮球阀、水箱,浮球设在水过滤器中,浮球杆与浮球阀相接,浮球阀设在水箱出水管和进水管之间。当过滤水位过低,水不够浮球下降带动浮球阀打开,水箱内的水进入水过滤器中补充过滤水,水位上升到设定高度时,浮球上升到高度带动浮球阀关闭,水不再进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采用电控开关控制浮球阀的开闭。浮球的位置将信号传给电控开关,由电控开关根据浮球的位置控制球阀的开闭,保证水过滤器的水位保持在一定值。这时可以防止水太多造成排气阻力过大,水太少过滤不充分的缺点。
为了防止水温过高,水沸腾造成工作腔之间互相干涉,在一些工作腔内设有隔水网。
为了将污水排出,在水过滤器的下部开有放水口,过滤废气后的污水从放水口放出。
为了使观察水位方便,在水过滤器上设有水位观察窗或者其他水位观察装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利用水这种成本最低的过滤尾气的物质,降低了净化尾气的成本,利用离心排气机的作用,降低排气阻力,是一种简单结构,使用可靠,方便联接的尾气过滤装置。
图1是汽车尾气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尾气过滤装置,包括进气管3、水过滤器6、离心排气机1等构成,进气管3与汽车排气管相通,进气管3接水过滤器6,水过滤器6与离心排气机1相连。从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从进气管进入水过滤器6的水中,水将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吸收,过滤后的尾气从排气口经离心排气机1向外排出。离心排气机1的电机直接采用汽车发电机11的直流电,当发动机起动时,电机即起动,使排气管产生负压,尾气排放减少阻力。发动机转动越快,电机转动越快,排气量也相应加大。
在水过滤器6中注水的空腔被分为四个空腔,相邻的空腔的隔板5并不完全将两个腔分开,底部或者上部是相通的,形成多个正反U形连通腔,但注水后,底部相通的部分被水封住,互不相通,第一个腔与进气管3相通,最后一个腔与离心排气机1相通。进入水过滤器的尾气经过多次过滤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过滤的水会因高温蒸发而减少了过滤介质需要补充的情况,在水过滤器上设有补充水的加水装置。补水装置采用电控开关控制浮球阀的开闭。在水过滤器设有压力感应装置作为浮力器7,浮力器7根据压力将信号传给电控开关,由电控开关根据补水阀门9的位置控制球阀的开闭从而使补水水箱10的水可以通过补水管2进入水过滤器10,保证水过滤器10的水位保持在一定值。这时可以防止水太多造成排气阻力过大,水太少过滤不充分的缺点。为了防止水温过高,水沸腾造成工作腔之间互相干涉,在一些工作腔内设有隔水网4。为了排出污水,在水过滤器的底部开有放水口8。
为了使观察水位方便,在水过滤器上设有水位观察窗或者其他水位观察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耀生,未经黄耀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562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