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毁式一次性子宫颈扩张器无效
申请号: | 01247685.4 | 申请日: | 200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5062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光 |
主分类号: | A61M29/00 | 分类号: | A61M2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0 重庆市沙***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毁 一次性 子宫颈 扩张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球囊扩张原理生产的能保证只使用一次即可自动损毁的子宫颈扩张器。
在妇科诊疗过程中,常需对子宫颈扩张,例如人工流产、宫腔镜等。目前,是采用一种以球囊扩张原理设计的子宫颈扩张器来完成。由于充压膨胀型扩宫器必须考虑足够的耐压安全系数,使得本应一次性使用的消耗性产品反复使用十多次仍然不会存在耐压安全性问题,这样难以保证产品真正的一次性使用,从而达不到防止交叉感染的目的,同时也不符合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子宫颈扩张器上设计自毁机构,保证只使用一次即可自动损毁的自毁式一次性子宫颈扩张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毁式一次性子宫颈扩张器,包括前端可膨胀收缩的棒状探头和尾端的耐压塑料软管,中段为与前端和尾端中空相连的自毁机构,自毁机构径向壁上有小孔,自毁机构内腔中有中空活塞和小球,小球位于中空活塞与自毁机构内腔通往棒状探头的入口之间的空间中,活塞外部嵌有阻断小孔与内腔空气流通的密封圈。
所述活塞与小球相邻接的端口为圆台形内锥口,自毁机构的内腔通往棒状探头的入口为“十”字平面通孔。
或者,活塞与小球相邻接的端口为圆台形内锥口,自毁机构的内腔通往棒状探头的入口为圆台形内锥口,活塞前端固定有轴向的弹性支撑架支撑于入口端面,弹性支撑架前端为弹性柔性体,扩张器未卸压前弹性柔性体内折,在入口处形成对小球向前位移的阻挡。
所述小孔的位置应在扩张器卸压时活塞前端面向后移动的行程范围之内。自毁机构后段有内管,内管前端插入活塞后段一定长度。活塞前端的圆台形内锥口和内腔通往棒状探头的入口都嵌入“O”形密封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2为图1的“十”字形平面通孔平面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活塞及弹性支撑架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棒状探头结构图。
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本扩张器的前端为可膨胀收缩、能限制最大膨胀尺寸,有一定长度、外径、弯曲角度要求的棒状探头1,中间为两段组装的硬塑料直杆状外形的自毁机构2,尾端为耐压塑料软管3。它们中空相连,依次粘结或热合呈永久固定状态。自毁机构2是由二段塑料杆前段5与后段6粘结或热合组装并永久固定形成的,其中自毁机构2的后段塑料杆径向壁上有小孔4,可在一定条件下使内部与大气相通,其内腔内还有活塞7及小球8,均是采用无毒塑料经特制模具注塑成型的。其中后段6设计有连为一体的内管9,露在塑料杆外面的一端便于与耐压塑料软管3连接,另一端伸入活塞7内一定长度,并在活塞7的位移范围内始终保证不超出活塞7的直型腔部分,同时无摩擦。这样可防止企图从内管9的外口处用细长硬物探入推动活塞7的可能性。活塞7与后段6的摩擦面上嵌有二个橡胶密封圈10,依靠这两个密封圈10可防止气体从后段6上的小孔4中卸漏。活塞7前部的端口20设计为圆台形内锥口,塑料小球8安放在活塞7的圆台形内锥口。正对活塞7的前段5即自毁机构2通往棒状探头1的入口21设计成“十”字形平面通孔。
当充压时,小球8不能阻挡气体通过;但当卸压时,小球8受压运动即与活塞7的圆台形内锥口密合,从而产生向后推力,使活塞7向后位移,这样后段6上的小孔4即与大气连通完成卸压。当产品第二次使用时,由于活塞7已发生位移,产品从小孔4中漏气,使探头无法充压膨胀。假设封堵了小孔4,产品虽能充压、稳压,但产品仍不能快速卸压,致使产品使用不正常。
由于产品不能卸压或不能快速卸压尚不是致命错误,因此第二种结构是专门针对企图回收产品,封堵小孔4达到反复使用目的的行为的。
实施例2,参见图3和图4,图中活塞7圆台形内锥口的边缘还设计有与轴心线平行的1~4根相同的小塑料棒形成的弹性支撑架11,小塑料棒尾端套入并粘结固定有一小段橡胶管的一部分,形成弹性柔性体12,自毁机构2内腔通往棒状探头1的入口20也注塑加工成圆台形内锥口,安装时活塞7的位置应保持使未套入小棒橡胶管的部分折成90°角后正好与后段6连接外口齐平,以对小球向前位移形成阻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光,未经杨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476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