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1237592.6 | 申请日: | 2001-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735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23 |
发明(设计)人: | 邱献崧 | 申请(专利权)人: | 邱献崧 |
主分类号: | F25B43/02 | 分类号: | F25B43/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器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媒处理系统,尤指一种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
一般冷媒处理系统的液分离器主要是将混有润滑油的低压气体冷媒作气液分离,并将分离的气体冷媒送至压缩机内转换为高压气体冷媒再到热交换器,而分离出来的润滑油则同时进入压缩机内起润滑作用。一般的液分离器结构,如台湾第311480号公告的“气、液分离器的毛细回油孔结构”一案中所述的,其主要是在一密闭的容器内设一气体冷媒进入管及一输出管,该输出管为一U形管体,并于该U形管体的底端设一回油孔,当混合有润滑油的气体冷媒由进入管进入容器内以后沿U形输出管一端的管口进入压缩机内转换为高压气体冷媒再到热交换器,而冷冻油则由输出管底端的回油孔回流到压缩机内,其U形输出管虽然可达使冷冻油回流到压缩机作为润滑的目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下列的缺点:
1、其U形输出管受管径大小的限制弯曲成U形时有一最小弯曲半径,因而具有一定最小的容置体积(如图1所示)。若想适用于小型冷冻空凋冷媒处理系统则需缩小其容器体积,由于其U形输出管最小容置体积的限制而无法缩减容器的体积,使其无法适用于小型冷冻空调的冷媒处理系统,从而降低了其实用性;
2、由于输出管在弯制成U形时需使用较多的机具及制程,其制造过程繁琐、成本高;
3、因该输出管是一体设制于容器内,容易造成压力不均的情形,使冷冻油及液态冷媒大量流入压缩机内,从而造成液压缩的情形;
4、位于输出管底端的回油孔的孔径为固定值,无法随气体冷媒进出管的口径大小而更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小型冷冻空调系统的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件简化、制造过程更为简便且成本低的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储油桶、一上盖及一回油吸管等构件,其中,储油桶为一中空的桶体,其内部为一储油槽,底端固设有一底盖,其上盖则嵌固于储油桶的上端,并于上盖顶面上设有与储油桶内相通的冷媒入口管及冷媒出口管,回油吸管设于冷媒出口管的下端一侧,其设计重点在于:其所述回油吸管为一细长状且两端相通的管体,其上端管体固设于冷媒出口管内的管壁上且其管口位于冷媒出口管内,回油吸管下端的管体设成一渐缩锥状的吸入口,且吸入口接近于储油桶的底部。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的改良使其在实用性上具有下列优点:
1、由于回油吸管采用细长形的设计,可大大缩减储油桶的内部的容积,使其整体体积得到缩减而可适用于小型冷冻空调系统;
2、其回油吸管的制程简单,因此简化了制造过程,使产量得以增加,进而降低了成本。
3、由于回油吸管未完全与冷媒出口管密合,因此可使储油桶内的压力均衡,不会造成冷冻油或液态冷媒大量流入压缩机的情况发生;
4、由于回油吸管下端的管体设成一渐缩锥状的吸入口,从而缩小了管口的口径可控制冷冻油的流量;
5、回油吸管下端管体的渐缩锥状的设计可使随气体冷媒进出管的口径大小作变更。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图1为习用输出管的最小体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液分离器的回油结构大体包括一储油桶10、一上盖20及一回油吸管30等构件。其中,储油桶10为一中空的桶体,其内部为一储油槽11,底端固设有一底盖12,而一上盖20可嵌固于储油桶10的上端,并于上盖20上设有与桶内相通的冷媒入口管21及冷媒出口管22,且冷媒入口管21位于桶内端设有一斜向缺口,可使气体冷媒由斜向缺口冲向桶壁有助冷冻油落入桶底,而一回油吸管30则设于冷媒出口管22的下端一侧;其回油吸管30为一细长状两端相通的管体,其上端管体固设于冷媒出口管22内的管壁上,并使该端管口位于冷媒出口管22内,配合图4所示,回油吸管30的下端管体设成一渐缩锥状的吸入口31,此可缩小的管口口径可控制冷冻油的流量,且该吸入口31接近于储油桶10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如图5所示,当混合有冷冻油的低压气体冷媒由冷媒入口管21进入储油桶10时,沿冷媒入口管21底端的斜向缺口冲向桶壁,其中的气体冷媒则由冷媒出口管22进入压缩机内转换为高压气体冷媒至热交换器处,而冷冻油则因比重较大而落入储油槽10内,再沿回油吸管30在桶底的吸入口31将一定量的冷冻油吸入管体内进入到压缩机内作润滑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邱献崧,未经邱献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375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