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散料伸缩减速溜管无效
申请号: | 01229193.5 | 申请日: | 200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5176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世忠 |
主分类号: | B65G47/74 | 分类号: | B65G47/74;B65G47/44;B65G65/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减速 | ||
所属技术领域:散料输送作业中,散料落料进仓、装船、装车、堆料。根据发明人的检索和理解,该项申请适用于B65G“运输或贮存装置”中的B65G01114“可伸展的,如伸缩的滑运道”。检索结果没有类似的专利申请。
背景技术:目前,公知的散料落料多为自由下落,为控制自由下落的减速装置已知的是固定的斜坡滑道,它不能用于装船、装车;用于进仓、堆料将会埋在料堆内,可能产生死料区等问题;由于它还是开敞的,落料时,作业空间将会充满粉尘。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固定的斜坡滑道减速装置不能用于装船、装车,以及会埋在料堆内可能产生死料区等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料伸缩减速溜管,可以用于装船、装车,且在进仓、堆料时,基本不会埋在料堆内。同时粉尘逸出很少。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使用数个特殊构造的减速器,减速器之间用可伸缩的布筒相连接。减速器为内、外两个金属圆漏斗构成:外漏斗有直立圆筒下接开口圆锥斗,内漏斗仅为开口圆锥斗,其上口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外漏斗下口直径,其本身的下口直径很小。因此,当上部减速器落料时,首先落在内漏斗中,内漏斗下口很小,来不及排出,形成拱堵积料,继续下落的散料于是沿积料坡面减速滑落,落入内、外漏斗的空间,沿外漏斗坡面下滑至其下口排出,速度已被降低;落料结束时,内漏斗的积料会通过其下口排出。在料位逐渐升高时,通过控制系统,可使布筒随之收缩上升。在工作过程中,散料伸缩减速溜管的出料口,始终接近下部料堆,粉尘很少逸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随落料过程收缩,不被料堆埋没,不但可用于散料进仓、堆料,也可用于装船、装车,且甚少粉尘逸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一的原理图。
图2是工作状态二的原理图。
图3是工作状态三。
图4是减速器A构造示意。
图5是减速器B构造示意。
图6六是减速器C构造示意。
在图1中,A.减速器,位于顶部;B.减速器,位于中部;C.减速器,位于下部;D.钢丝绳;E.伸缩布筒;F.吊带;G.下料位传感器;H.电动机、卷扬机、滑轮系;J.上料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散料伸缩减速溜管”由下列部件构成:
1)减速器(A)、(B)、(C)。
(A)、(B)、(C)三种减速器,其减速原理、构造基本相同,(另详如图4、图5、图6所示),均为金属制内、外双漏斗,其区别在于:
(A):固定于入料口处,因此应增加固定部件;同时,为溢料,其圆筒周边开设溢料孔。
(B):用于中间落料部位,视高度需要可增加数量,其侧设环眼,钢丝绳(D)自由穿过环眼。不设溢料孔。
(C):用于落料最低处,钢丝绳(D)末端固定于其侧面,亦不设溢料孔。
2)伸缩布筒(E),连接(A)、(B)、(C)减速器,物料将在其中自由下落。
3)吊带(F),其两端固定于减速器(A)、(B)上,通过吊带,将全部自重及物料重,传递于顶部固定的减速器(A),由其传递于结构物上。
4)下料位传感器(G)。安装于下部减速器(C)下的一适当高度,当其接触物料时,接通电路,电动机起动,钢丝绳上升,提升至某一高度后,切断电路。
5)上料位传感器(J),限位用,当料位与其接触时,停止进料及卷扬系统工作。
6)电动机、卷扬机、滑轮系(H),用以提升钢丝绳。
工作原理
■ 系统工作原理
工作开始时,伸缩布筒(E)展开为全长,吊带(F)全部展开,并承担系统重量,如图1所示。物料经上部落入减速器(A),依次下落经过减速器(B),直至减速器(C)排出。物料脱离减速器后,形成料堆。过程继续,料堆升高;当接触下料位传感器(G)时,此传感器由直点位渐渐倾斜,直至某一角度,接通电路,电动机卷扬滑轮系(H)工作,经钢丝绳(D)提升底部减速器(C),伸缩布筒(E)上升,当上升至恢复传感器(G)直立位时,切断电路,停止上升。
随着料位升高,上述过程不断反复,直至(C)与(B)接触重合。(C)、(B)重合之前,(C)、(B)之间的吊带已放松,但(B)以上的吊带仍处于张紧工作状态。(如图2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世忠,未经杨世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91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