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形夹机构无效
| 申请号: | 01224582.8 | 申请日: | 2001-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4934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9 |
| 发明(设计)人: | 杜振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42F3/04 | 分类号: | B42F3/04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洪贵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香港;8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环形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活页固定机构,也称作环形夹机构。
通常,环形夹机构包括一弧形上部钢板壳体,该钢板壳体支承一对承载杆以使它们相对旋转运动。每个承载杆上固定地安装有多个半环,该多个半环响应该承载杆的相对旋转运动而闭合或打开。特别是,上部壳体的两个侧边缘向内和向下弯曲,以安装承载杆的外侧边缘,从而支承该杆以便相对旋转运动。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曾经提出对上部壳体使用较薄的钢板。但对于环形夹机构的每个特定载荷,对可使用的钢板厚度都有一个限制。如果钢板太薄,上部壳体就没有足够的刚度来承受承载杆相对旋转运动过程中施加在其上的力,从而上部壳体会变形,或者整个环形夹机构不能起作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形夹机构,其中使用较少的材料,而不会降低上部壳体和环形夹机构的强度。
从随后的讨论中将明白本实用新型的这种和其它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包括一壳体元件的环形夹机构,该壳体元件支承一安装有多个半环元件的可旋转底部结构,其中所述壳体元件包括多个大致朝所述壳体元件的纵轴线延伸的突出部元件,且其中所述底部结构可在一所述半环元件闭合的第一状态与一所述半环元件打开的第二状态之间移动。
这里参照附图仅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其中:
图1是处于环闭合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环形夹机构第一实施例的顶部透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处于环打开状态的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5是处于环闭合状态的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底部透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7是处于环打开状态的图1中所示环形书夹机构的底部透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处于环闭合状态的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10是处于环打开状态的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11是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壳体一纵向端部的放大底部透视图;
图13是使用图1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环形夹的顶部透视图;
图14是一顶视图,示出用于制造现有环形夹的上部壳体的钢板的标记;
图15是一顶视图,示出用于制造图1中所示环形夹的上部壳体的钢板的标记;
图16是处于环闭合状态的本实用新型环形夹机构第二实施例的顶部透视图;
图17是图16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18是处于环打开状态的图16所示环形夹机构的顶部透视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20是处于环闭合状态的图16所示环形夹机构的底部透视图;
图21是图20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22是处于环打开状态的图16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底部透视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一纵向端部的放大透视图;
图24是处于环闭合状态的图16所示环形夹机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25是处于环打开状态的图16所示环形夹机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26是图16所示环形夹机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7是图16中所示环形夹机构的壳体一纵向端部的放大底部透视图;
图28是使用图16所示环形夹机构的环形夹的顶部透视图;
图29是一顶视图,示出用于制造常规环形夹上部壳体的钢板的标记;
图30是一顶视图,示出用于制造图16中所示环形夹机构上部壳体的钢板的标记。
图1至12示出总体以100表示的本实用新型环形夹机构的第一实施例。该环形夹机构包括一支承一对承载杆104的弧形上壳体102。每个承载杆104上固定地安装有三个半环106。承载杆104例如可通过作用在半环106上而相对彼此转动,从而呈现出如图1、2、5、6和9所示的半环闭合的第一状态,以及如图3、4、7、8和10所示的半环打开的第二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未经国际文具制造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245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