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把管关节无效
申请号: | 01203241.7 | 申请日: | 2001-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4592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14 |
发明(设计)人: | 侯宏忠;侯仁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属维京群岛商育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9/20 | 分类号: | B62B9/2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韦廷建 |
地址: | 英属维京群岛托托拉***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把 关节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婴儿车之手把管的手把管关节,特别涉及一种不影响设置于手把管中之挠性元件动作的手把管关节。
婴儿车为一种常见的幼儿载具,为了减少车架于搬运或收藏时的体积,商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折叠式婴儿车,于非使用状态时,可以将其收折。婴儿车的车架通常由前脚管、后脚管、手把管和支撑管构成(如「图1 」所示,但手把管处并无手把管关节),后脚管和手把管枢接于第一关节,而前脚管枢接于第二关节,且将一挠性传动元件设于手把管处。按压设置于手把管之开关既可解除第一、二关节的卡制关系,以收折婴儿车,但是这种设计,仅起了减少婴儿车体积的作用,该婴儿车手把管之弯折角度并不可调整,无法给使用者提供较佳的握持角度。
而其它有调整手把管弯折角度之功能的婴儿车,不具有前述之收折功能或是会影响收折动作,在调整手把管弯折角度时,甚至会误触手把管的收折开关,导致婴儿车突然收折,如此,当婴儿乘坐在婴儿车上时,将会发生危险,因此此种设计并不佳。
同样道理,在煞车的设计方面,市面上亦无法见到同时具有煞车且手把管可弯折之构造(手把管中设置有传动的挠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把管关节,使婴儿车之手把管弯折弯折时,不影响到设置于手把管中之传动元件的动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把管关节,连接于组成手把管的操作段及支撑段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固设于支撑段的转盘座,具有一设置于其轴心位置之按钮;
一设置于操作段的活动转盘,同轴枢接于该转盘座,并可绕著该转盘座的轴心转动;以及
一离合器,包括:
一滑动件,常态处于两端分别耦合于转盘座与活动转盘的耦合位置,而下压按钮后则处于仅有一端耦合于该活动转盘的释放位置;
一第一转动件,设置于该转盘座中,同轴套合于该滑动件的一端,该第一转动件通过挠性传动元件与受控元件连动;
一第二转动件,同轴套合于该滑动件的另一端,常态处于一端与该第一转动件之一端啮合的耦合位置,而下压按钮后该第二转动件则连同该滑动件处于脱离第一转动件,并且啮合于该活动转盘的释放位置,该第二转动件通过挠性传动元件与操作元件连接;以及
一常态时将该滑动件及该第二转动件维持在该耦合位置弹性元件。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示手把管关节,主要包括有转盘座、活动转盘及离合器,且转盘座和活动转盘之间设置离合器,且离合器具有释放位置和常态的耦合位置,在常态的耦合位置,离合器的两端耦合于转盘座和活动转盘,使手把管无法弯折,而在按压设置于转盘座之轴心的按钮后,按钮带动离合器,到达释放位置,使离合器不再耦合于转盘座,仅耦合于活动转盘,手把管可弯折,调整手把管弯折角度,直至释放按钮后,离合器才回复到耦合位置,且在耦合位置执行挠性传动元件之动作时,离合器可转动以带动挠性元件,所以在将手把管弯折时,并不会影响到挠性元件之动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使用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于耦合位置之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于耦合位置之手把管弯折角度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于释放位置之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离合器于释放位置之手把管另一弯折角度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离合器转动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离合器另一转动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之受控元件为活动卡榫的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手把管关节,设置于婴儿车之手把管,其中包括有转盘座10、活动转盘20、以及离合器30,以使得组成手把管的操作段40及支撑段50可以连接,并可弯折,且在操作段40和支撑段5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透过一绕过手把管关节之挠性传动元件41、51,用于连动操作元件与受控元件(如「图9」所示),操作元件可为刹车操纵器,受控元件则为刹车,或是操作元件为把手70,受控元件则为活动卡榫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属维京群岛商育丰有限公司,未经英属维京群岛商育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032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