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织机织针无效
申请号: | 01124827.0 | 申请日: | 200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331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16 |
发明(设计)人: | 库特·丘森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35/04 | 分类号: | D04B3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鹏 |
地址: | 联邦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织 机织 | ||
本发明涉及具有一个其在一端配备有末端成钩尖状的钩子的针杆的针织机织针。
在针织技术中,通常同时给织针供应至少两根纱线,以便由此获得特殊的效果。其中一个效果就是所谓的滑爽织物的添纱。在这种情况下,如此给织针供应两根纱线,即其中一根纱线接触针织品的前面且尤其是针织品的右侧,而另一根纱线接触针织品的左侧或针织品背面。通过使用性能不同的纱线如颜色不同的纱线或材质不同的纱线,可以在针织品的前面和背面上获得不同的效果和光学印象。在这里,这样的纱线被称为“面子纱”,它形成了前面,而被其覆盖的且形成背面的纱线被成为“地纱”。但这样的名称一般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只取决于哪些纱线在织物哪一面上并且应该是露在外面的。
滑爽针织品的制造是这样实现的,即至少两根纱线被分头供给织针,即它们按照预定间隔地被穿入针钩中。应该尽可能靠近针杆地布置其中一根纱并且尽可能靠近钩尖地布置另一根纱,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分纱效果。若在特殊情况下同时处理一根普通的如较粗的纱线以及一根弹性的如细纱线(弹性体),则通常粗纱靠近针杆而细纱靠近钩尖地供纱(DE2014229A1)。
尽管导纱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制造滑爽针织品时总是有困难,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看起来是纱线在成圈时不总是保持其在穿入针钩时通过特殊布置导纱器而确定的位置,从而添纱经常是无目的地变化并且交替地前置或后置纱线。
为了避免这个麻烦,人们尝试着赋予针钩一种与常见的圆形不同的且在上端区域内是尖锐的形状,以避免纱线的相对滑动。此外,公开了一种舌针(DE4012710A1),针舌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比常见的针舌宽,以便由此避免其中一根纱线在成圈时可能在另一根纱线下移动。但是,这样的解决方案更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这种针迄今为止尚未投放市场。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可以用其获得可靠添纱的上述类型的针织机织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针织机织针的特点在于,钩在其内侧具有至少一个用于被定用于分隔开两个喂纱区的隔棱。
本发明来源于这样的构想,在针钩内提供两个在空间上分隔开的区域,其中一个区域用于接收其中一根纱线(如地纱),另一个用于接收另一根纱线(如添纱)。由于隔棱在针钩内侧上,所以,它尤其是可以在成圈退针时发挥作用并且使其中一根纱线保持靠近针杆并使另一根纱线保持靠近钩尖。
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了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特征。
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针织机织针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在针舌完全打开时的图1所示针织机织针的俯视图。
图3、4分别是对应于图1的且处于不同针舌位置上的针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5、6是对应于图3、4的本发明针织机织针的另外两个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在附图中,分别只画出了对本发明来说是重要的针织机织针部分且尤其是针头或弯成钩状的针尾以及相邻的针杆部。织针的其余部分最好是与在常见的织针中一样地形成的并因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悉的。
在目前被认为是最佳的本发明能够实施例中,针织机织针被设计成舌针1形状,它具有一个针杆2,针杆在一端上设有一个针脚3、一个导槽4并在另一端上设有一个弯成钩状的头或钩5。在一个靠近钩5的针杆2部中并且在其一条缝中,舌7借助一条常见的轴线6可摆动地支承着,其中使舌7众所周知地用于在成圈过程中如此打开或闭合钩5,即它压在钩的一个自由尖8上在这个实施例(图2)中,钩尖8沿其厚度方向上看地向着其自由端成楔形缩小,而舌7在其自由端上具有一个带有如图1-图6的虚线所示的凹槽10的针舌匙9,所述凹槽在钩5闭合的状态下几乎将整个钩尖8收了进来(图4)。
钩5具有一个内侧11,它大致沿180°延伸并且通过其相邻的杆部和针舌7在钩闭合的状态下限定出了用于图1、3、4所示纱线的容纳腔,其中一根纱线例如是粗地纱12,另一根纱线是细弹性体纱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未经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4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