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1122200.X | 申请日: | 2001-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26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2 |
| 发明(设计)人: | 花川学;日向章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凯,梁永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装置 制造 方法 电子 | ||
[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银合金等来反射光的反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将该液晶显示装置用作显示部的电子装置。
[现有技术]
众所周知,液晶显示装置是液晶本身不发光、单单通过控制光的偏振状态来进行显示的装置。因此,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必须作成对于面板以某种形态使光入射的结构,在这一点上,与其它的显示装置、例如电致发光装置或等离子显示器等有很大的差别。
在此,将液晶显示装置大致分成2种类型,一种是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即,将光源配置在面板的背面一侧,该光通过面板,被观察者辨认,另一种是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即,来自观察一侧的入射光受面板反射,被观察者辨认。
其中,在透射型中,从配置在面板的背面一侧的光源(被称为背灯)发出的光被导光板引导到整个面板后,沿偏振片→背面一侧基板→电极→液晶→电极→观察一侧基板→偏振片这样的路径,被观察者辨认。
与此不同,在反射型中,如果入射到面板上的光沿下述路径到达电极,即,偏振片→观察一侧基板→电极→液晶→电极,则被反射膜反射,沿与刚才来的路径相反的路径被观察者辨认。
这样,在反射型中,由于有光的入射路径、反射路径这样的二重路径,故在各部分中的光损耗较大。因此,如果与透射型比较,由于来自环境的采光(外部光)量没有配置在面板的背面一侧的光源那样多,故被观察者辨认的光量变少,其结果,存在显示画面较暗的缺点。但反射型在下述几个方面与透射型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即,即使在日光照射的室外,其辨认性也高,以及,即使没有光源,也能进行显示。因此,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广泛地作为便携型电子装置的显示部来使用。
但是,在反射型中,在几乎没有来自环境的采光的情况下,存在观察者不能辨认显示这样的本质上的缺点。因此,近年来,半透射半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正在出现,该装置的结构是这样的:在面板的背面设置背灯,同时将反射膜作成不仅使来自观察一侧的入射光反射、而且使来自背面的光的一部分透过的结构。在该半透射半反射型的装置中,在几乎没有外部光的情况下,通过使背灯点亮而成为透射型,由此来确保显示的辨认性,而在外部光充分的情况下,通过使背灯熄灭而成为反射型,由此,成为可期求低功耗的结构。即,成为下述结构:通过根据外部光的强弱来选择透射型或反射型,在确保显示的辨认性的同时,期求低功耗。
在反射型或半透射半反射型中,一般使用铝作为反射膜的构成材料,但近年来,为了使反射率提高以得到明亮的显示,研究了使用银单质或以银为主成分的银合金(以下,称为「银合金等」)的情况。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在由银合金等形成了反射膜后,存在一进行某种高温处理则该反射膜的反射率就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在使用银合金等作为反射膜的情况下,提供防止了该反射膜的反射率因其后的高温处理而下降的液晶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解决课题所用的手段]
首先,本发明者认为,一旦对银合金等的反射膜进行高温处理,则该反射膜的反射率下降,其原因是,该反射膜的晶粒因该高温处理而长大。
因此,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液晶装置是这样的一种液晶装置,其中,第1基板与第2基板相对地配置,在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成为具备下述部分的结构: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包含银的反射膜;在上述反射膜上形成的保护膜;在上述保护膜上设置的第1透明电极;以及在上述第1透明电极上设置的取向膜。按照该结构,在由银合金等形成的反射膜上形成保护膜,以便覆盖其整个表面。因此,在反射膜的形成后,由于即使进行取向膜的高温处理,也能抑制构成反射膜的晶粒的生长,故可防止由此引起的反射率的下降。
在该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具有在上述第1基板上设置的第1布线,上述第1布线具有金属膜,该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比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大。由于在上述第1布线中反射率的下降不成为问题,故使用使晶粒生长的布线或晶粒大的布线,可降低该布线的电阻。
在此,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反射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0.1nm~6.0nm,上述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是2.0nm~20nm。如果以这种方式分别设定反射膜和金属膜的晶粒的平均直径,则可分别适当地发挥作为反射膜的功能和作为布线的功能。
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反射膜上设置了第1布线中的金属膜。即,在反射膜之后设置第1布线中的金属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22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