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流共聚气浮净水方法及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20638.1 | 申请日: | 200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397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3-02-19 |
发明(设计)人: | 汤鸿霄;郭瑾珑;王毅力;李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2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流 共聚 净水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逆流共聚气浮净水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溶气气浮作为一种高效的颗粒物分离技术用于给水处理始于6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低温、低浊富藻类水体的处理,它比传统的沉淀分离效果更好、负荷更高,而且对于粒状滤料过滤工艺是更为经济的预处理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从事水处理的工作者们愈加认识到溶气气浮是一种目前比较先进的工艺,其不仅对水中胶体物质有较高的去除效率,而且能够对腐植酸类天然有机物、藻类病原物质等达到80%以上的去除效率。溶气气浮工艺中与微气泡接触的絮体最佳尺寸应处于数十微米级,絮体的强度应能够耐一定的水流剪切力,因此要求溶气气浮前的絮凝时间可减少至2.5-5分钟甚至更低,相应有絮凝水力条件G值处于40-100s-1甚至更高。
共聚气浮是絮凝与气浮段集成的水处理工艺,共聚气浮水处理的主旨在于使微气泡参与絮凝剂与水中的胶体颗粒、有机物等污染物的凝聚和微絮体的絮凝过程,充分利用微气泡的接触介质作用,使微气泡、微絮体在合适的反应器中进行接触絮凝,将颗粒物的同相与异相接触絮凝过程融二为一,最终形成适合分离的气泡-絮体的共聚体。强化共聚气浮是利用颗粒物界面上金属、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采用相应手段强化上述共聚过程,一方面提高溶气气浮工艺对水中的胶体颗粒物质的去除,另一方面提高溶气气浮工艺对水中金属、有机物、藻类以及富营养化物质的去除。
传统的气浮水处理工艺是先将絮凝剂(一般采用硫酸铝)与待处理水充分混合,然后采用顺流的方式使待处理水与溶气水进行絮凝反应,以达到水处理的目的。这种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时间长,同时需要设置混合以及絮凝单元,因此占地面积大,而且设备的费用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流共聚气浮净水方法及装置,可以缩短水处理过程的时间,减少水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与基建费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逆流共聚气浮净水方法是:
将絮凝剂投放在待处理水进水泵的吸水口,使絮凝剂与待处理水在水泵中进行混合;
在逆流共聚反应器中混合后的待处理水与溶气水的流向相反。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逆流共聚气浮净水装置,主要包括有:
一个逆流共聚气浮反应器,为一柱状罐式容器,其内部的上端设置有一待处理水进水口,待处理水自上向下流入反应器;下端设置有一溶气释放器,溶气水自下向上流入反应器;顶部设置有一集渣槽,收集反应产生的浮渣;底部设置有一处理水出口,处理后的水自该出水口流出;最底部设置有一排空管,以清除底部的沉淀物。
一个进水泵,其一端设置有待处理水进水管以及絮凝剂投加管,另一端与反应器内的待处理水进水口连接;
一个溶气水进水管,其一端与压力溶气罐连接,另一端与反应器内的溶气释放器连接。
上述装置中集渣槽连接一排渣管,浮渣由此排出。
上述装置中处理水出水口设置有一阀门,可调节反应器中水位高度。
上述装置中进水泵与待处理水进水口之间连接有流量计和水泵阀门,可显示和控制待处理水的流速。
本发明的过程为:絮凝剂与待处理水的混合在进水泵中完成,絮凝及气泡与絮体的反应在逆流共聚反应器中完成,反应器中待处理水向下流动,溶气水向上流动,处理后的水在反应器底部流出,浮渣在反应器顶部溢流排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给出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投药量与浊度去除率的关系。
图3为本发明反应器的沿程浊度变化。
图4为本发明不同水力负荷情况下处理后的水浊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06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