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和制造这种电池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01119022.1 | 申请日: | 200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316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杉山毅;小野崎达男;小野高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H01M10/4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电池 制造 这种 方法 | ||
1.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括:
叠层结构,在此叠层结构中至少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被层叠;
覆盖叠层结构的膜状或板状封装件;
引线电极,此引线电极连接到叠层结构并且从封装件的端部伸向外部;以及
密封件,此密封件插入封装件端部和引线电极之间的缝隙,通过熔化热塑性材料密封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板状封装件由采用金属叠层包装材料的封装件覆盖,上述金属叠层包装材料包括封装树脂、金属膜、密封层,并且在板状封装件的端部进行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正电极采用锂混合氧化物,此锂混合氧化物的主要基料是LiMO2(过渡金属M是从Co、Ni、Mn的一组中选出的材料);并且
负电极采用非石墨化碳材料或石墨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采用固体电解质或凝胶型电解质。
5.根据权利要求4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电解质为凝胶型电解质。
6.根据权利要求5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凝胶型电解质由含有电解盐和溶剂的氟高分子构成。
7.一种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用膜状或片状密封件覆盖其中至少层叠有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叠层结构的步骤,该方法包括步骤:
通过熔化密封件密封引线电极与封装件一端之间的缝隙;
从而由热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件插入引线电极与封装件该端之间;
其中引线电极与所述叠层结构连接,并从封装件一端向外突出。
8.一种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覆盖叠层结构的步骤,在此结构中至少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层叠,由薄膜状或板状封装件形成平面形状,包括步骤:
在引线电极和封装件一端之间密封缝隙;
由此将热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件插入到封装件该端和引线电极之间,引线电极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叠层结构并且另一端从封装件的该端向外部突出,加热件以超过熔化温度的温度从外部至少向封装件的该端施加压力以加热并熔化密封件。
9.一种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覆盖叠层结构的步骤,其中叠层结构至少层叠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膜状或片状封装件以平面形状形成,该方法包括步骤:
密封在引线电极和封装件一端之间的缝隙;
从而在封装件该端与引线电极之间插入热塑性材料制成的密封件,引线电极一端与所述叠层结构连接,另一端由封装件该端向外突出,加热件从外至少施加压力给封装件该端,插入由一种材料制成使得至少其表面不熔化并粘接到密封件的条状片,然后加热件以超过熔化温度的温度给密封件加热,以熔化密封件。
10.一种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覆盖叠层结构的步骤,上述叠层结构至少层叠一个正电极和一个负电极,并且以平面形状形成,包括步骤:
熔化密封件;
由此在引线电极之间插入密封件,其中所述引线电极的一端连接到所述叠层结构并且另一端从封装件的一端向外伸出,加热件从外部至少向封装件的该端施加压力,在加热件和封装件、或密封件之间插入由一种材料制成使得至少其表面不熔化并粘接到密封件的条形板;以及
从封装件或密封件分离条形板;
由此通过加热并熔化密封件在引线电极和封装件之间无缝隙地分布密封件之后,条形板从加热件分离,然后熔化了的密封件重新固化以形成固体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板状封装件由采用金属叠层包装材料的封装件覆盖,上述金属叠层包装材料包括封装树脂、金属膜、密封层,并在板状封装件端部密封。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制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正电极采用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作为活性材料;并且
负电极采用能够掺杂和去掺杂锂的材料作为活性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正电极采用锂混合氧化物,此锂混合氧化物的主要基料是LiMO2(过渡金属M是从Co、Ni、Mn的一组中选出的材料),并且
负电极采用非石墨化碳材料,或石墨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902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声换能器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三元稀士氧化物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