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送线与粮食取样器无效
申请号: | 01113607.3 | 申请日: | 2001-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385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学东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粮食 取样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温软扦布入深层粮堆的送线装置,也可用于散装粮食取样,它应用于粮食储藏领域。
目前国内外的粮食测温送线技术,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接用硬金属铁杆带插法:就是将测温电缆(软线)的前端钢丝(带圆孔扣)头并联于硬金属铁杆的尖头上,用人力一并插入粮堆中,当金属铁杆拔出时,测温软线会留在粮堆之中。由于粮层阻力较大,一般只能插入2米深左右。第二种是用风吸式取样器带入法,此法有两种形式:一是管内插入法,即先将吸式取样器分节插入粮堆后(管中的粮食用风力吸出),再将测温软线沿金属管内壁穿入其中,金属管用人力向外拔,并从测温软线的另一头拿出,测温软线便留在粮堆之中。但此法仅适用于两端均不连线(即线段)的测温软线。采用此法,下线时间较长,耗能高,使用很不方便,易使粮堆局部温度升高且粮堆上下层微生物互相感染等缺点。另一种是管外带入法,即将测温软线的前头(带圆孔扣)挂于金属管的外壁上或口端,当吸式取样器插入粮堆某一位置后,再向上拔的时候,由于粮堆阻力作用,测温软线便留在粮堆之中。采用此法比前两种有进步,但还克服不了下线时间长、送线不深、耗能高,使用不方便,易使粮堆局部温度升高且粮堆上下层微生物互相感染等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耗能小、实用方便、能快速、有效地将测温电缆送入粮堆内(深度可达6米以上至15米以下),并且不会使粮温升高,同时还能用于粮食取样的一种电动式送线与取样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电动送线、取样器主要由低速电机、金属加节杆、带线装置或取样装置及手持支架等组成;主要应用于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等深层粮堆的布线与粮食取样。
金属加节杆(可有多节,节节可上下相接,据需要而定,)的最上端连一可上下移动的功率为0.55-1.5Kw的摆线针式低速电机,电机轴输出转速为110转/分至170转/分之间;金属加节杆另一端(最下端)可与带线装置或与取样装置的上端相连。金属加节杆是壁厚为3mm,外径26mm的镀锌管,杆头与尾部用元钢加工而成。每根杆长1500mm。
金属加节杆与带线装置或与取样装置之间的连接属销钉连接;金属加节杆、带线装置及取样装置的上端与低速电机之间的连接属快速连接,快速连接头呈秤钩状()轴对称分布。
带线装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稳定机构后置式,其装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最前端是带锥度的螺旋绞叶,通过锥体上的中心转动轴与稳定的带线机构相连接(其中装有一轴承,稳定的带线机构上伸出一带线槽),中心转动轴穿过稳定的带线机构后,再与螺旋体相连,螺旋体可与金属加节杆相连。它总体是由两组螺旋体式绞叶、轴承、中心转动轴、带线槽等组成;第二种是稳定机构前置式,其组成部件与后置式基本相同,但其最前端是稳定的带线机构。无论哪一种形式,其螺旋体的叶距为48mm,叶宽为50mm。叶厚外为3m、内为7mm。稳定机构后置式,螺旋体分两组,锥体部分长96mm,杆体螺旋部分长144mm。稳定机构前置式,螺旋体仅为一组,杆体螺旋部分长192mm。 当电机正(或反)转时螺旋绞叶向上(或向下)推顶粮堆,同时,电机跟随在粮堆的垂直方向,向下(或上)运动,通过加(或减)金属杆,实现带线装置的向下(或上)移动。当送线达到要求深度时,可通过电机反转,带线装置将上升,由于粮堆的阻力作用,原挂于带线装置带线槽上的测温软线会自动脱离带线槽,留线于粮堆之中。
粮食取样装置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螺旋式绞叶的前端带有的取样装置,以取粮堆最底部粮样;另一是在金属加节杆上带有的取样装置,以取粮堆中部粮样。取样装置可与金属加节杆并于一杆(金属加节杆中间部位串连取样装置)。取样装置和金属加节杆之间也节节相连。取样管外径22mm-50mm,每节长1500mm,壁厚均为2mm-3mm。取样管侧面开有一宽12-22mm,长100-150mm的进粮孔,取样管内壁有与进粮孔相应的开关阀内套,内套上接一开关阀,开关阀安装在进粮孔的轴对称一面上部,可以沿取样管左右转动,以开关进粮孔,实现取样。
本发明的优点是:实用性极强,耗能小,操作方便,连接快速,既能将测温电缆(软线)有效、快速、安全地送入粮堆内部,又能实现粮食取样。且每项工作都不会因仓温高而使粮堆局部温度而升高、还可有效地防止粮堆上下层之间微生物或害虫的互感等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图4为L部分主视图——金属加节杆主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M部分主视图——带线装置后置式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学东,未经张学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36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