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铸型气膜连续铸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13026.1 | 申请日: | 200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326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19 |
发明(设计)人: | 许振明;李建国;李小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1/04 | 分类号: | B22D11/04;B22D11/07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翠莹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铸型 连续 铸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铸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加热铸型气膜连续铸造方法,属于冶金、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现有技术中,有采用加热铸型代替传统连铸中冷铸型,以消除铸型内壁形核的可能性。同时,在型外冷却器的冷却作用,使热流沿着拉铸方向由铸型出口向冷却区传输,从而形成了定向凝固条件。如美国专利4515204《ContinuousMetal Casting》,文献《连续铸造铜单晶棒材的工艺参数与性能》(许振明等,《人工晶体学报》1998年,27卷第3期)均对加热铸型连续铸造方法有较详尽介绍。使用这种方法可连续铸出金属单晶或具有定向凝固组织的铸锭,但是加热铸型在连铸时,铸棒的固液界面位于铸型出口处,当连铸速度过大时会经常发生泄漏事故,特别是在水平连铸和垂直下引法时,使连铸中断。因此,这种方法必须在很低的连铸速度下进行,效率很低。对密度大的金属(如铜),在水平连铸时,金属液的表面张力不能维持本身的自重,固液界面必须控制在铸型内部,这样由于金属液与型壁接触,在铸棒表面易形成杂晶,降低铸棒的内部质量。当固液界面在铸型内部时,由于铸型与铸棒之间的摩擦,易产生拉裂等铸造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加热铸型气膜连续铸造方法,可平稳增加连铸速度,提高铸棒内部质量和表面光洁度,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在加热铸型出口处安装石墨环,石墨环与加热铸型密封,通过石墨环上的进气孔和进油孔,在铸棒与铸型间注入润滑油和气体(氮气、氩气),使铸造过程中在铸棒表面形成气膜,避免铸棒与铸型的接触,减小铸棒与铸型的摩擦力,提高铸棒表面光洁度和内部质量。连铸时采用加热体把铸型加热,使温度超过金属的熔点,把引晶棒放在石墨环处,引入液态金属到铸型,在石墨环中通入油和气,开始连铸。本发明具体工艺过程如下:
1、在溶化炉中熔化所选的合金,过热100℃~200℃。
2、加热铸型的温度为连铸金属的熔点+50~100℃。
3、润滑油压为4~8Mpa,气体(氮气、氩气)的压力为4~8kg。
本发明在加热铸型出口端安放石墨环,并通过石墨环在铸棒与铸型间注入润滑油和气体,使铸造过程中在铸棒表面形成气膜,避免铸棒与铸型的接触,在铸棒表面不易形成杂晶。同时,使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可以控制在铸型内的石墨环范围内,避免泄漏事故;又因为在连铸过程中铸棒与铸型间形成气膜,克服了连铸过程中的拉裂等铸造缺陷,提高表面光洁度和连铸速度。因此,采用此方法可制备出表面光洁度高、无杂晶的定向凝固或单晶铸棒,满足实际工况的要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加热铸型气膜连续铸造方法装置示意图。
图中,1为加热体,2为铸型,3为液态金属,4为石墨环,5为固液界面,6为进油孔,7为进气孔,8为铸棒,9为冷却器,10为引晶棒。
图中,在加热铸型2的出口处安装石墨环4,石墨环4与加热铸型2密封,石墨环4两边对应开有进气孔7和进油孔6。
在连铸时首先采用加热体1把铸型2加热。当温度超过金属的熔点,把引晶棒10放在石墨环4处,引入液态金属到铸型,在石墨环中通入油和气,连铸开始。在引晶初始阶段,连铸速度要慢,逐步加速,平稳的过渡到所要求的速度,进入稳定阶段。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加热铸型铜单晶气膜连续铸造
在电阻炉熔炼,温度为1250℃,加热铸型的温度为1180℃,润滑油(Ggarctic Shc230)压力为5Mpa,通入氮气的压力为5kg。在加热铸型的出口处安装石墨环,石墨环与加热铸型密封,在连铸时首先采用加热体把铸型加热,温度为1180℃,把引晶棒放在石墨环处。提高液态金属的压头,把液态金属引入铸型,在石墨环中通入油和气,连铸开始。在引晶初始阶段,连铸速度要慢,逐步加速,平稳的过渡到所要求的速度,进入稳定阶段。连铸速度为40mm/min,可连续铸出内部无杂晶,表面光洁的铜单晶铸棒(φ8mm)。实施例2:加热铸型定向凝固铜气膜连续铸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130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元素钾肥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单、双层悬气室保温棚膜及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