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有采集装置的罗网无效
申请号: | 00807762.2 | 申请日: | 200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351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29 |
发明(设计)人: | 樋熊正人;增田春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8/12 | 分类号: | A61B18/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必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采集 装置 罗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内窥方式切除和采集体腔内肿瘤和粘膜的治疗装置。
技术背景
近年来,在内科治疗诸如食管、胃、结肠等体腔内消化道中产生的诸如息肉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过程中,早期的检查经常是随内窥镜检查一起进行的,利用内窥镜切除和收取息肉和肿瘤的病例迅速增多。特别是,作为一种最小创伤内科治疗方法,应用内窥息肉切除术的病例在增加,在老龄社会中,随着息肉和癌症患者的增加,这种切除术也迅速推广开来。
下面,介绍一下内窥息肉切除术。如图55所示,由一用于观察体腔内部的一内窥镜、一从内窥镜的镊子孔12插入以便烧灼和切除病变部分10的高频罗网28、以及一高频电动手术仪29组成一装置,其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一接地反向电极板30,从高频电动手术仪29与身体的某一部分,例如患者的一只脚接触,使另一电极与高频罗网28的罗网环1连接,施加高频电流,烧灼与罗网环1接触部位的组织。
下面进一步说明高频罗网。高频罗网由在一前端呈环形、并设置在与一外管相对应的套管2内的罗网环1、以及一用于操作以便把罗网环1引入和引出套管2的后端部31组成。之后,通过勾住带有诸如息肉等病变部分10的罗网线的环形部分、并把罗网环1拖入套管2,就可以烧灼病变部分10,通过向罗网环1施加高频电流,可同时进行病变部分10的切除和止血,从而把其烧死。通过从内窥镜上的镊子孔12插入如图56所示的采集镊子32、夹牢病变部分10并和内窥镜一起拖出体外,就可取出切掉的病变部分10。之后,根据病理化验的结果判断病变部分10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并获取与癌变集中点等部位发展程度有关的信息。对于进一步的内科治疗措施来说,上述结果是最重要的信息。
这里,在使用采集镊子32进行切除之后,夹牢病变部分10的情况下,内窥镜11设有一通道式镊子孔12,由于在取出用于从镊子孔进行切除的高频罗网28而更换成采集镊子的情况下,对手术人员来说,就带来了许多麻烦,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在从高频罗网28向采集镊子32移位期间,由于呼吸运动,被切除的病变部分10发生移动,就会发生看不到病变部分10的情况。特别是,在结肠中,由于消化道等的不均匀性,很难使已切除的病变部分10变细,与上面的消化道相比,内窥镜11可能使人不舒服,可能存在不能进行收取的情况,因此,有可能不能进行病理化验。进一步地,如果病变部分10很大,可能不能一次性取出病变部分10,而需要分两次分开收取,或者存在多处息肉。因此,由于要重复切除手术和采集手术,手术人员的负担增大,内科治疗的时间延长,而且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
相反,如果内窥镜11设有两个镊子孔12通道,通过把高频罗网28插入一个孔,把采集镊子32插入另一孔,就可使用内窥镜11了,但是,这样不但使外径增加了,与具有一个通道的内窥镜11相比,使手术性降低,而且在插入时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成本也会提高,因此,在一般的医院中,这种类型的内窥镜11并不流行。
相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上都考虑使用网子进行采集的方法。也就是其套管2由两孔组成的两腔式导管,而且根据各端部的操作情况,把收集装置容纳在套管2内,收集装置的高频罗网放在一个孔内,采集网子放在另一孔中。在上述收集装置中,首先,在采集网子容纳在套管2内的情况下,罗网环切除息肉,之后,把采集网子从套管2的前端推出以采集病变部分,但是,病变部分10经常由于切除病变时引起的反弹而跳跃,并跳出内窥镜11的观察视线,因此,存在下列问题,即采集时,需要长时间地进行查找。
后来,为了在利用罗网环1切除的同时进行采集,发明了一种结构,其采集网子33采用绝缘丝线,并直接安装在罗网环1,如图5所示(美国专利US5190542、US5201740、US5336227以及US5486182,还有PCT/US92/09299),但是,由于采集网子33部分固定在罗网环1上,会存在其导电罗网环1不与息肉直接接触的部分,这种情况下,烧灼时间延长,因此降低了切除性能,采集网子33由于烧灼的热量而融化。而且进一步地,在烧灼息肉时采集网子33阻挡了手术人员的视线。进一步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接收罗网环1时采集网子33集中在套管2,因此很难在手柄操作反应的基础上识别病变烧灼的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木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77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标识模块的管理
- 下一篇:连接网络单元与通信系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