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阀无效
申请号: | 00800383.1 | 申请日: | 200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297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30 |
发明(设计)人: | 小宫靖雄;中野诚一;关口英树;谷井吐句儿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16K31/04 | 分类号: | F16K3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组装进冷藏库、空气调节器、冷冻机等冷冻循环中,作为用于制冷剂流量控制或流路开闭所使用的电动阀。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热泵式空气调节器与冷冻机或冷藏库等的冷冻、冷藏、空调循环中,在其制冷剂流路中组装并使用了作为制冷剂流量控制或流路切换阀用的电动阀。其中比如在热泵式空气调节器中,特别是电动膨胀阀,为了适当进行室内温度调节而频繁动作。由于现有的这种阀动作声音大,不适在室内设置,而将其设置于设有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机一侧,因此,必须将用于控制室内温度控制制冷剂流量膨胀阀离开室内而置于室外;除了响应性的控制性能变坏以外,在冷气运转时由膨胀阀膨胀变成低温的制冷剂从室外机到室内机必须在高温的室外配管,即使对该部分进行绝热配管,也有很多热量逸入外气,因此成了热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另外,除了上述这样的空气调节器之外,比如涉及一下冷藏库,由于近年来大型冷藏库的普及、或冰温室、蔬菜室的严密温度控制的必要性,从过去使用了毛细管等的廉价制冷剂流量控制转变到使用可进行精密控制的高价电动式膨胀阀越来越多了。由于这样的冷藏库设置于室内,所以电动式膨胀阀等的电动阀也设在室内,希望尽量减小由这些电动阀产生的动作声音。
应用于这种装置的电动阀,使用了比如图22所示的阀,在阀本体60上,在其轴线垂直正下设有连接第一流路61的第一开口62,在其近旁侧部设有连接第二流路63的第二开口64,同时,从阀本体60的上方形成阀室65,以连接第一开口62与第二开口64。在阀本体60的上部包覆着下部设有下盖66的壳体67。在壳体67的内部,设置外周有磁体68、中心有销子70的树脂制转子71;转子71与其内部的销子一同向下方延伸地插入阀室65内。在销子70的下端设有针阀72,可自由进退地配置于第一开口62。
针阀72的上部外周,可自由转动地配合于阀室65内壁上,构成下部导向部79,在向转子71下方延伸的突出部73外周上形成转子阳螺纹部74,与转子阳螺纹部74相对的阀室内壁上形成了阴螺纹部75,两者相螺合。由此,在转子71转动时,由于阴螺纹75被固定,与其相螺合的转子71上下运动,与转子71一体化的针阀72在第一开口62内上下运动进行流量调节。
销子70上端部76从转子71向上方突出出来,与壳体67的上盖部77之内面侧相面对。转子71的外周与磁体68的内周两者的面在上部偏心的第一圆筒部78与其下边小直径的第二圆筒部80处相面对,在该部分,两者不能转动地结合着。
磁体68下端的一部分延伸到阀本体60的转子承受部84外周,该部分再向下方延伸形成下方突出部87;该下方突出部87可像图2所示的那样抵接于固定在阀本体60上的下止动件88上。磁体68上端的一部分向上方延伸而形成上方突出部90,该上方突出部90可抵接于向固定于壳体67上盖部内周的止动构件91的外周下方延伸的上止动件92。在壳体67圆筒状外周上固定着线圈93,由接线柱94与外部连接。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由针阀进行流量控制的电动式控制阀95中,转子71借助通往线圈93的电流带来的磁体68转动进行转动,由于转子71的突出部73上形成的转子阳螺纹74与阀室的内壁上形成的阴螺纹75相螺合,转子71一边转一边上下运动,由此,形成于固定在转子71上的销子70上的针阀72上下运动,改变第一开口62的开口面积,进行流量控制。
转子71转动,在针阀72全闭了第一开口62时,磁体68的下方突出部87与下止动件88抵接,而在全开了时,磁体68的上方突出部90与上止动件92抵接,由此,不管怎样向线圈供给脉冲,都能强制性地将其转动停止。
在作为冷冻循环等用的上述这样的电动阀除了上述这样的构造的阀之外,还使用着各种电动阀,关于转子的止转机构,比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告公报平成4年第68510号上所展示的那样,在电动阀的壳体上盖部中央下垂固定着心棒,在其上卷绕着螺旋状导向环,在该螺旋状导向环内可转动并可上下自由运动地结合着滑动件,在该滑动件外端结合着立设于转子上的结合棒,这一种构造已广为应用。
在上述图22所示的现有电动阀中,为了在全开与全闭状态下停止阀,如上所述,在转子的上方与下方设突出部,由其抵接于固定在各转子壳体上的止动件来对转子止转,从而,由于必须有上下止动构件,有着增加零件件数,并增加组装工时的缺点。另外,如上所述,在上盖部下垂心棒并卷绕螺旋状环,使其立设在转子上的结合棒结合,又有着需要更多的零件、并增加组装工时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03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真装置
- 下一篇:制作带切缝或颗粒状吸收材料的方法和由该法形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