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医疗用棉球无效
申请号: | 00263453.8 | 申请日: | 200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4566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31 |
发明(设计)人: | 周淑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淑贞 |
主分类号: | A61F13/15 | 分类号: | A61F13/15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台湾省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医疗 棉球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消毒用品,尤其是指一种医疗用棉球。
皮肤表面有伤口时,不论伤口处需包扎与否,消毒与抹药乃是必需的护理工作。而消毒与抹药时,免不了要用到棉球来沾吸消毒水与药剂,传统的棉球,请参阅图1、图2、图3所示,主要是利用喂棉步骤11及开棉步骤12将棉脂、棉籽或棉屑等材料分离后,将上述棉材制成棉卷,再将棉卷经漂白步骤13并脱脂,又接着将棉卷透过梳棉步骤14可制成棉条状,而成型步骤15中以人工或打造机将棉条制成棉球18,最后在消毒步骤16中,再将棉球18以高压杀菌方式消毒,即可供使用者使用;上述制造过程中,若以人工打造棉球18较扎实,但相当费时费工,不合实际利用价值;若以打造机打造棉球18,则棉球18对摺成型通常较不扎实,必须重新卷绕,使用上不方便;而无论何种制造方式,在经过高压消毒后,该棉球18都会膨胀,致使表面的棉絮19容易分离或脱落,当棉球18与伤口接触时,请参阅图3所示,棉絮19便会粘在伤口处,进而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延迟伤口的复原。
此外,传统棉球18的吸水性强(回潮率高),所以在使用时,必须用力压挤才会使含在棉球18中的药剂流出来,如此对使用者而言,形成操作上的不便,而对患者而言,则是加重伤口的刺激而更加疼痛;若不用力压挤棉球18使药剂渗出,则70%~80%的药液留在棉球18中,不但对药液的使用形成浪费,对患者而言,药液量太少,恐难获得最佳疗效与护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毛细虹吸效果及较低的回潮率的医疗用棉球。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医疗用棉球包括有:
由聚酯纤维棉打造而成的若干纤维棉条,一弹性网由弹性丝与非弹性棉线编织而成,并包覆在纤维棉条外,藉弹性收束作用使纤维棉条经剪裁聚集成一球体状的纤维棉球;该纤维棉是具有规则状的绕曲度的人造棉絮;该弹性网之中混编有弹性丝及部分非弹性棉线。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纤维棉的基本组合体结构是以人造聚酯纤维为主,该聚酯纤维具有规则状的绕曲度,纤维均以规则的圈状聚集成形,因此本身即具有较好的虹吸效果,利用弹性网的弹性收束作用达成纤维棉球的成型,具有简便快速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纤维棉球中为聚酯纤维棉,且外表又有弹性网包覆,故纤维棉不易形成脱棉状态,使用时不易有棉絮残留在伤口处的情形,故可大幅降低感染几率及提高伤口复原的时效。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传统棉球的制造过程的方框示意图。
图2是传统棉球的外观图。
图3是传统棉球的松散变化图。
图4是传统棉球的使用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制造过程的方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棉球未剪裁的外观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棉球的结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棉条经剪裁后的外观自动渐缩变化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棉球的使用状态图。
请参阅图5、图6、图7所示,其制造上是经过开棉步骤22、梳棉步骤23、套网剪裁步骤24及消毒步骤25;其中所取为一种人造聚酯纤维的纤维棉31,该纤维棉31具有规则状的绕曲度,且含水性不高。而开棉步骤22与梳棉步骤23如传统一样,主要是将纤维棉31重新整理成棉卷并制成棉条状。
至于套网剪裁步骤24即在上述棉条状的纤维棉31外表套置一弹性网32,藉此使纤维棉31不散开,在包覆有弹性网32的棉条上,取适当距离剪裁,利用弹性网32的弹性收束作用,将纤维棉31自动收束形成球体状即纤维棉球35,再经消毒步骤25后即可供使用者使用。
请参阅图8所示,前述的纤维棉球35结构包括有纤维棉31,其由人造的聚酯纤维所构成,而纤维棉31的外表面则套置包覆着一层弹性网32,该弹性网32的弹性收束作用力,可将网内的纤维棉31自动收聚成球体状。
更进一步为了避免弹性网32的收束作用力过大而使纤维棉31过于扎实破坏虹吸现象影响含水率,可在编织弹性网32时,以弹性丝33与棉线34混编,以降低弹性网32的弹性收束作用力,使网内的纤维棉31具有适度的膨松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淑贞,未经周淑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34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