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00262752.3 | 申请日: | 2000-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4535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10 |
发明(设计)人: | 林义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34 | 分类号: | H01R12/34;H01R13/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与语音插头对接以实现其间语音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如美国专利第5,022,872号、5,934,924号及5,092,795号等所示,这些现有技术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均设有收容语音插头的插接孔及若干个弹性端子,其中弹性端子的一部分伸入所述插接孔内,以在语音插头插入后与之电性对接。但这些结构有以下缺陷:首先,语音插头稳固收容在插接孔内所需的插拔力为各弹性端子平均分担,如此造成各端子受力较大容易产生弹性疲劳,或者为了保证一定的插拔寿命而需选择机械性能较佳的材质而不利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对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的电子装置,其对语音插头的插拔力有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便携式电子装置中更需考虑不同的应用场合所需的插拔力大小,当插拔力为弹性端子平均分配时,如果增大或减小插拔力,就需重新设计模具或选择材料,以使每个端子所承担的插拔力增大或减小,这样也不利于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防止弹性端子产生弹性疲劳、插拔牢固及容易调节语音插头所需插拔力大小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及组设在绝缘本体上的端子组,其中绝缘本体向内部延伸设有至少一个供插头插入的插接孔;端子组包括与插头抵接以实现其间信号传输的弹性端子及与插头摩擦接触以将插头稳固收容在插接孔内的承接构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利用承接构件与插头摩擦接触,提供了大部分的插拔力,从而减小弹性端子所需提供的插拔力,以防止其产生弹性疲劳,使得本电连接器在多次插拔之后仍保持预期的插拔力,并可通过调整承接构件的形状而获得不同大小的插拔力。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包括有绝缘本体10及端子组12。其中绝缘本体10大致呈一纵长方形体,包括主体部101、自主体部101一端沿主体部101轴线方向延伸的对接部102及贯穿主体部101和对接部102以供语音插头50插入的插接孔103。所述主体部101设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04、第二侧壁105及与第一、第二侧壁104、105相邻接的顶壁106,且第一侧壁104、第二侧壁105及顶壁106间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凸肋108,而在其中至少一凸肋108末端与第一侧壁104及第二侧壁105形成一阶部109,用来将该电连接器1固定在电路板(未图示)侧缘凹口内,而成为一沉板式连接器。第一侧壁104远离对接部102一端间隔设有两接触端子收容槽111,而邻近对接部102一端设有一固持端子收容槽112,该固持端子收容槽112与所述插接孔103相连通。第二侧壁105上设有与第一侧壁104的接触端子收容槽111及固持端子收容槽112位置相对应的弹性端子收容槽110。另外,绝缘本体10的主体部101的顶壁106上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且与所述插接孔103相连通的凹口107。
端子组12包括弹性端子120、接触端子130及承接构件140,其中弹性端子120包括若干个组接部121(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自组接部121中间偏上位置向远离绝缘本体10主体部101一侧冲制的水平焊接部122、用以连接若干个组接部121的连接部123及自连接部123向远离组接部121的一侧斜向弯折并迂回朝组接部121延伸的若干个弹性臂124(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该弹性臂124末端还延伸有接触部125。
接触端子130包括主体部131及与弹性端子120的弹性端子焊接部122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接触端子焊接部132。
在本实施例中,承接构件140为金属制成的固持端子,包括固持部141及自固持部141中间向外凸设的抵接部142,在本实施例中,承接构件140未与弹性端子120接触,当然,承接构件140也可依电路板(未图示)电子线路排布的需要而与弹性端子120电性接触或单独设置焊接脚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627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