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9034.4 | 申请日: | 2000-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4577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31 |
发明(设计)人: | 梁文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文光 |
主分类号: | H04B5/02 | 分类号: | H04B5/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电话机 无线通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使室内有线电话成为无线/有线双重功能的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
已知的室内电话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一电话机10与一听筒11,两者之间用信号线14插接导通,利用局线端13连接外部局线成音信号,故亦称此电话机为有线电话。众所周知,这种有线电话在实际使用时,必须由使用人用手握持电话听筒11附于耳部,故在操作上会影响双手工作。
为了解决此一问题,某些室内电话机被设计成具有免持听筒的功能,当电话响铃时,使用人可按下免持听筒按键而不必拾取听筒,利用设在电话机上的麦克风与喇叭,可直接面对电话机收发话。但这种免持听筒功能也有许多缺点,譬如通话时会形成距离回声,使用人须用更大音量说话而容易干扰他人,以及在通话时必须尽可能的接近麦克风等,都是明显的缺点而并非完善产品。
有鉴于此一问题仍有待改善,本创作人经不断努力而研究出一种专供室内有线电话用的无线通讯装置,借本装置能将有线电话改变成为无线/有线共用,以克服上述习用有线电话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经简易操作而组装连接于上述习用电话机而形成导通,电话铃响时,可选择以传统听筒收发话,或按下耳机上的控制按键,而使用本装置以无线方式收发话。
当电话响铃时,可选择按下基座面板的收信按键,而以传统听筒收发话,或可按下耳机上的控制按键控制使推杆推送听筒向上,使电话机形成拿起听筒(PICK-UP)的导通状态,而可由基座与耳机之间,以无线方式收发话。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所设计的基座与推座,可经简易插接电话导线插头的动作,即完成电气连接与组装,毋须更改电话机结构,可由使用人自行组装操作,而适用于任何一种室内有线电话。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推座、一无线耳机,所述基座为一中空壳状体,其内部设有具发射与接收信号功能的接收器,一天线设于基座面板,一充电插槽设于天线一侧,一供切换电话机使用听筒收发话的收信按键,设于基座的面板,多数个显示灯号设于基座的面板,用于显示此基座的使用状态,一供插接信号线的信号输出插孔,设于基座底端缘,以导通听筒输入端,一供插接信号线的信号输入插孔,设于基座侧端缘,以导通电话机输出端;所述推座为一直立的中空柱状体,中空内部设有一电磁铁,电磁铁的动作杆向上,并于动作杆末端横向延伸一具挠性的推杆;具挠性的推杆可经使用人弯折而调整其弯曲形状,以配合电话机的听筒形状;所述无线耳机包括设有可接收及发射信号的发射器,外部有一控制按键,一麦克风设于底部,一勾件设于顶端,供将此无线耳机挂附于人体耳部,耳机内另设电池;所述基座与推座是被设置于传统室内电话机的一侧,并借信号线使两者形成电气导通,调整推杆形状使推杆凸伸于听筒底缘,该无线耳机则挂附于使用者耳部。借以使室内有线电话成为无线/有线双重功能,而不影响双手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其中该基座与推座,可制成一体相连的结构。
前述的室内电话机用无线通讯装置,其中该基座与推座,可制成两单一个体,再利用扣件使两者扣合连接一体。
本实用新型可选择以传统听筒收发话,或按下耳机上的控制按键,而使用本装置以无线方式收发话,且可由使用人自行组装操作,而适用于任何一种室内有线电话。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传统室内电话机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置于一室内电话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中显示具挠性的推杆,及推杆的推送运动。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室内电话机的信号线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气连接架构方块图。
如图2及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基座20、一推座30、与一无线耳机40,其中的基座20与推座30,是设置于一传统室内电话机10的一侧,并借信号线14、29使两者形成电气导通,该无线耳机40是挂附于使用者耳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文光,未经梁文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90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