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改进构造的管式散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3754.0 | 申请日: | 200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4515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03 |
发明(设计)人: | 陈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鼎成 |
主分类号: | C02F3/18 | 分类号: | C02F3/1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朱黎光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构造 管式散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改进构造的管式散气装置。
废水曝气槽的散气装置在于供应废水氧气以养活微生物,使其吃食分解水中无益物质。已有的散气装置乃如图1所示,在一封闭管1’外部束套有一胶皮曝气管2’,气体自接头3’进入封闭管1’内部空间后,循封闭管1’的通气孔11’及胶皮曝气管2’的散气孔21’向外流出。此种散气装置虽能获得平均的气体流动效果,但由于封闭管1’内部充满气体时,本身浮力甚大,故需予以固定以防止上升浮力,容易造成折断与有增加固定装置的麻烦。另一种改进的已有散气装置(图中未示)则于一管体外表面形成有一纵向凹沟,以导通气体至管体外部的胶皮曝气管,此种构造虽解决了浮力上升的问题,却因导气凹沟与胶皮曝气管接触面积太小,而有散气不平均、散气缓慢的缺点,因此在产业应用上存在着传氧率较低与散气不稳定的利用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改进构造的管式散气装置,藉由本实用新型入气套头与后套头各具有内凹环与外凹环,配置有同心圆的内管与外管,以使气体得于其间环氧气道均压流动,同时藉由入气套头具有一呈U形内端封闭的接管,后套管具有一供外部空间与内管内部空间相连通的中心孔,供使水可流入内管内部空间,达到兼具均压流动高传氧与内外均衡减小上升浮力的双重功效,具有快速导气、高传氧与较小浮力的产业利用价值。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改进构造的管式散气装置,包含有入气套头、后套头、内管、外管及胶皮曝气管,其特征在于:入气套头与后套头各具有内凹环与外凹环,内管与外管呈同心圆配置,在其间形成有一等距的环形气道;入气套头具有一呈U形内端封闭的接管,此接管具有通孔贯穿连通至上述环形气道内,后套头具有一中心孔,内管内部空间与后套头外部空间相互连通。
入气套头与后套头各具有供内管与外管嵌入定位连接的内凹环与外凹环,且入气套头的接管内端伸置入内管前端,内管于接管通孔相对位置设有连通孔。
通过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改进构造的管式散气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达到了上述创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均压流动、高传氧散气与内外均衡较小上升浮力的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已有散气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
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含:入气套头1、后套头2、内管3、外管4及胶皮曝气管5。其中,入气套头1及后套头2套接于内管3及外管4的两端,胶皮曝气管5束套于外管4的外部并在两端用束圈6加以束紧固定,防止气体自胶皮曝气管5两端泄流。上述入气套头1具有分别供内管3及外管4嵌入定位连接的内凹环11及外凹环12及一呈U形内端封闭的接管13,该接管13具有至少一个通孔131(图示实施例为两个),且伸置入内管3前端;内管3的前端嵌入入气套头1的凹环11内并套接于接管13外部,两者紧配合及粘接以防渗漏,且于前端相对于接管13的通孔131位置设有连通孔31。
后套头2同样具有分别供内管3及外管4嵌入定位连接的内凹环21及外凹环22,并设有一供外部空间与内管3的内部空间32相连通的中心孔23。内管3与外管4的两端藉由嵌入定位连接于入气套头1及后套头2的内凹环11、内凹环21与外凹环12、外凹环22,内管与外管呈同心圆配置,并于其间形成有一等距的环形气道7。因此,自入气套头1的接管13流入的气体,即可循接管13的通孔131及内管3的连通孔31流入环形气道7内,使环形气道7内充满气体,可均压由外管4的通气孔41及胶皮曝气管5的散气孔51向外流出。
由于入气套头1的接管13在内端封闭,因此气体并不会进入内管3内部空间32,后套头2具有中心孔23,可使外部的水流入内管3的内部空间32内,因而内外均衡达到减小上升浮力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已能解决已有散气装置的问题,达到兼具均压流动、高传氧散气与内外均衡较小上升浮力的增进性效果,符合专利法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规定的要件,故依法提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鼎成,未经陈鼎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37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简易排气粉料灌装器
- 下一篇:具有冷光显示效果的止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