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控活塞环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50908.3 | 申请日: | 2000-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489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阁 |
主分类号: | F02F5/00 | 分类号: | F02F5/00;F02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德桢 |
地址: | 51804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控 活塞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控活塞环装置。
在现有技术中,自动润滑调隙活塞环有的包括上、下两环,两环之间为平面接触,接触面吸附层吸附效果差,当活塞上行处于压缩工作时,缸筒表面与活塞环接触表面为磨擦接触,这时汽缸室的压缩比增大,在气体压力作用下,气体由缸筒和活塞环的接触面泄入连杆和曲轴室,使汽缸内的压缩比由于气体泄露而降低,从而降低了发动机的做功效率;当发动机汽缸燃爆工作时,活塞下行,连杆和曲柄室的气、油混合体经缸筒和活塞环接触面的气隙进入燃烧室而燃烧,使机车机油耗损量增大,机车排放污染亦增加。另外,由于活塞与缸体间的接触面往复运动时自动调隙差,润滑效果不佳,滑动磨擦大,易拉缸漏气,使发动机的效率降低,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向分子吸附式自控活塞环装置,该装置中活塞环与活塞接触面的金属分子表面由于吸附了润滑油的极性分子形成了十分牢固的定向分子吸附层,增加吸附层的厚度,其不仅起润滑作用,还具有承载荷能力,提高了润滑效果和缸体的气密度,从而亦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它是在一个活塞体上开有至少一个环形凹槽,在该环形凹槽内,至少有一组由上、下活塞环体构成的具有储油室、吸油室和油口的活塞环,所述活塞环与活塞体的接触面的内径端设有自密封油道,使活塞环与活塞体的接触面形成良好的密封性和润滑性。当活塞上行压缩工作时,活塞外表面与缸筒处于磨擦状态,这时活塞环储油室内的润滑油在活塞运动中挤涂在缸筒与活塞的磨擦接触面,这即起到了边界润滑作用,又增加了承载荷的能力,使汽缸室的压缩比保持在原比例状态下运行,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做功效率:当发动机汽缸室燃爆工作时,活塞下行,连杆和曲柄室的气、油混合体在经缸筒和活塞环磨擦接触面的气隙时,由于该磨擦接触面在活塞的运动中,该活塞环内、外储油室,内、外吸油室中油经油口挤涂在磨擦接触面,杜绝了磨擦接触表面的气隙,机油混合气体不能进入燃烧室燃烧,减少了机车机油耗损量,降低了机车排放污染。
本实用新型使活塞环与缸筒的接触面形成良好的密封性和润滑性,即提高发动机的做功效率,又减少了机车机油耗损量,从而降低了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在活塞缸套1中的活塞体2上有三个环形凹槽21,其内分别装有活塞环3、4、5,所述活塞环3、4、5分别由上下两层组成。所述活塞环3由其贴合面有锯齿形的上环体31和下环体32组成,该活塞环3的四个外角为弧形,其与活塞体上的环形凹槽21构成上储油室311和下储油室321,所述锯齿形的上环体31和下环体32的两端组成有吸油室33、油口34;所述活塞环4由其贴合面为波纹形的上环体41和下环体42组成。该活塞环4的四个外角为弧形,其与活塞体上的环形凹槽构成上储油室411和下储油室421,在所述波纹型的上环体41和下环体42的两端组成有吸油室43和油口44。同理所述活塞环5由其贴合面为平面的上环体51和下环体52组成,其内亦有上储油室511和下储油室521,吸油室53和油口54。在活塞工作中,活塞环不断地把机油涂抹于缸套与活塞体的接触面,即提高了润滑效果和缸体的气密度,又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和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阁,未经王文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509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