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连接器的弹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0238410.8 | 申请日: | 2000-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4278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棠;吴连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30 | 分类号: | H01R12/30;H01R43/1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红,潘培坤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器 弹片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弹片结构,特别是一种可以在过锡时,防止多余的锡进入连接器中而避免溢锡现象的弹片结构。
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是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求生的法宝,对此尤其产业界的感受更是强烈。其中对于电子产业而言,将印刷电路板(PCB)与各式电子元件组装起来,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步骤,几乎所有的电子制品都需要经过此制程,由此可知,印刷电路板与各式电子零件间的加工过程与品质,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到产品的良好率,因此不得不加以重视。
图1是公知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可以看出该连接器主要由二部分构成:塑料壳体10与弹片20,其中塑料壳体10为中空且于一端设有圆形开口的长方壳体,该圆形开口可供电器的端子插入;而其中一种弹片的结构如图2所示,其本身可分为二个部分:电极连接部21与弹性接触部22,其间呈现大约互相垂直的弯曲关系,电极连接部21是做为与印刷电路板间电路连接的媒介,而弹性接触部22则是利用其本身结构上具弹性的特性,使得连接器与电器端子间保持一定的紧接触。
当欲将上述的连接器组装于印刷电路板时,需要经过一过锡的程序,如图所示,此时会将露出弹片20的一面朝下放置于印刷电路板上相应位置处,再让液体锡借助毛细现象而附着于电极连接部21与印刷电路板之间,待锡凝固后便完成了整个过锡的程序。但是,公知弹片20的结构在过锡时,常会有多余的锡经由插装弹片20的插孔11而进入塑料壳体10之中,使得弹片20的弹性接触部22因溢锡现象而失去弹性,由于锡凝固于弹片20之中难以修护,因此需要更换连接器,如此一来大大影响了产品的良好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弹片结构,该弹片结构可改善过锡时的溢锡现象,以避免多余的锡进入连接器中而使得弹片失去弹性。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的弹片结构,其具有一裸露于该连接器外的电极连接部与一插接于该连接器插孔中的弹性接触部,该电极连接部与弹性接触部间呈一定角度的弯折关系,在该电极连接部上,靠近与弹性接触部弯折处,以垂直于该电极连接部延伸的方向,于电极连接部的二侧边各自形成一凸点。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加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
图1是公知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公知连接器中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中部份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过锡制程时的示意图。
实施例
如图3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为:在弹片20的电极连接部21上,接近与弹性接触部22弯折处,以垂直于该电极连接部21的延伸方向,于该电极连接部的二侧各自形成一个第一凸点211和一个第二凸点212。
图3A中所示的是多种弹片20结构中的一种,其本身可分为二个部分:电极连接部21与弹性接触部22,其间呈现大约互相垂直的弯曲关系,电极连接部21做为与印刷电路板间电路连接的媒介,也就是在过锡过程中,借助电极连接部21吃锡而达到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目的;弹性接触部22本身则呈现一种U型构造,并在弹片20组装入塑料壳体10的插孔11中时,会位于塑料壳体10的内部,利用其本身结构上具有弹性的特性,使得连接器与电器端子间保持一定的紧接触;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在弹性接触部22的二侧边,各自形成一倒钩部221,其放大示意图如图3B所示,其实施的状态可以是如图3B所示的复数个波浪状,或是制成锯状,无论哪一种方式皆能达到加强与插孔11间摩擦的目的,从而使得弹片20能够更稳固地固定于塑料壳体10之中。
当然,目前也有其他形式的弹片20,但以功能来看亦可大约分为电极连接部21与弹性接触部22,并且一般来说电极连接部21的形式大同小异,都是一种长方形片状结构,无论如何,本实用新型皆可适用于任何具有电极连接部21与弹性接触部22,并且需要考虑溢锡问题的弹片20。
基本上,弹片20中的电极连接部21与弹性接触部22都应以金属材料制成,如此才能达到电性连接的目的;此外,第一凸点211与第二凸点212的突出高度不需太高,即可达到阻止溢锡的功效即可,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其突出的高度约为0.5至0.8mm即可,并且第一凸点211与第二凸点212的成型方法,可与电极连接部21以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制造而成,或者是在电极连接部21成型后,再利用电镀的方式附着于其上;此外第一凸点211与第二凸点212间的相对位置呈现一种对称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84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滚筒式精量穴播器
- 下一篇:独立式后灯、方向灯组结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