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电识别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32863.1 | 申请日: | 200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4206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1 |
发明(设计)人: | 饶增仁;陈士成;郑君;崔中庆;郭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兰大小精灵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10 | 分类号: | G06K7/10 |
代理公司: | 兰州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晋 |
地址: | 73002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电 识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读出卡式编码记录载体上的信息的光电识别装置,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发光晶体管为光发射器件,采用光敏晶体管为光接收器件,并且光接收器件的集电极接一正电压,接收器的发射极接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比较器的正端,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接微处理器的输入端。
采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比较器作为读取卡式编码记录载体上的信息的识别装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技术手段。在专利号为921064977.7,名称为“一种密码符号位编排方法及密码光电卡阅读系统”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这样一种技术方案,该专利是用光敏二极管为光发射器件,以光敏三极管为光接收器件,其中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接正电源,发射极接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与地间通过电阻形成一个固定电压,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则接微处理器的输入端。虽然这种技术比较经典,但却不难看出这一技术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由于运算放大器本身在工作中,由于电源或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或多或少产生工作点的漂移,特别是当前端的光电晶体管本身品质较差时这种情况将会比较明显和严重,由此引起干扰的会造成识别装置在工作中的误读。
2)在比较器的两端(前端或/和后端)均可能会发生相互间的干扰,这样自然会引起整个装置工作的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用于读出卡式编码记录载体上的信息的光电识别装置,该装置除可以完成读出卡式编码载体上所记载的信息外,还可以克服由于运算放大器工作点漂移所产生的干扰,同时能避免比较器两端的电路所产生的相互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在现有的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较器中连接成直流负反馈,即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负输入端间连接一反馈回路,同时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间连接一个三极管形成射极跟随器实现。
本实用新型采用负反馈连接可以稳定运算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点,消除由于电源或温度等因素引起的漂移而造成的干扰,而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间设置射极跟随器可以有效的隔离运算放大器前级或/和后级的相互影响。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
实施方案。
附图所给出的是一个用于读取带有四排编码区域的卡的电路,当然,如果编码层区域不是四排,而是更多排,则可增加相应的光发射和接收器件的个数。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由光电三极管构成的接收器件4(1)、4(2)、4(3)、4(4)与四个发射器件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3(1)、3(2)、3(3)、3(4)相对应。四个发射器件的负端各自通过电阻R11,R12,R13和R14接地,而正端都接到+5V电源。四个接收器件的集电极接到+5V,而其发射极分别接到四个运算放大器LM1,LM2,LM3和LM4的正输入端以及通过电阻接地。在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比较器电路中,四个运算放大器LM1-LM4的负端各通过其分压电阻R41、R42、R43、R44,与正5V电源相接,形成固定的比较电压。在本实用新型中与现有技术不同处是各运算放大器的负端与其输出端间用电阻R31、R32、R33、R34连接,形成负反馈,由于这一负反馈连接使运算放大器在工作时稳定其静态工作点,可以消除因电源波动以及抑制温度漂移,特别是前级光电接收管的温度漂移所造成干扰。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对接收来的编码信号进行滤除干扰处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特征是在各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的接线中各加设一晶体管T1、T2、T3、T4,其中各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接晶体管的基极,各晶体管的集电极接一正电压,而各晶体管的发射极接微处理器的输入端,形成射极跟随器,由于射极跟随器的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特性,可以起到隔离前后级间相互影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中的CPU可采用8031或者是8051,也可以是89C51或89C52,而运算放大器采用LM324,或者其它型号的运算放大器。当然,采用一种具体的元器件,应根据所选的元器件选配相关的电阻器件这样就可形成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兰大小精灵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兰州兰大小精灵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2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