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无效
申请号: | 00232774.0 | 申请日: | 2000-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4254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28 |
发明(设计)人: | 蒋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昌华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1812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 电视 伴音 无绳电话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
目前听电视伴音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电视机本身喇叭输出;二是把有线耳机插入电视机耳机输出插口(有的电视无此功能),通过有线耳机接听,此时会断开电视机本身喇叭;三是电视机通过红外线发射传送伴音,用红外线接收机接收,经过放大送给有线耳机接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在狭小空间下,自己想看电视(当然要听声音!),旁边又有人或工作,或休息,或学习,自己只好把声音调得非常小,以至有时连自己都听不见,觉得非常烦恼,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只好关掉电视。有时人们因自己做其他工作,不方便看电视画面,而又非常想听自己关心的话题,如新闻,一场精彩的比赛等等,就目前技术,还没有很好解决这一矛盾,没有办法,只好放弃。
解决以上矛盾,以现在的听电视伴音方法还不能有效解决,调小电视本身音量,想自己能听清,对旁边的人还是会造成影响;用有线耳机插入电视机耳机输出插口听,因耳机线长度有限,人们会觉得非常不方便;用红外线接收机接收再用耳机接听,因红外线是直线传送,中间不能有阻挡物,存在方向,角度和其他物体阻断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收听时既不影响他人,又不受限制,可在房内自由走动。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的方案是:一种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包括手机和座机,座机上有微处理器、音频处理电路和发射电路,手机和座机通过发射电路发出的无线电波相联接,其特征是:在座机上还设有电视伴音输入插口和电子开关,所述电子开关的输入端与电视伴音输入插口相连,输出端与音频处理电路相连,控制端与微处理器相连。
采用以上方案的有益效果:由于使用时只有座机和电视机是通过有线连接,而手机和电视机并不直接连接,手机与座机又是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所以收听时不受音频线长短的限制,同时由于无线电波的绕射性,可在不同的房间内接听。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实施例二示意图。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见图1,所示可接收电视伴音的无绳电话机包括手机和座机,座机上有微处理器、音频处理电路和发射电路,手机和座机通过发射电路发出的无线电波相联接,其特征是:在座机上还设有电视伴音输入插口和电子开关,所述电子开关的输入端与电视伴音输入插口相连,输出端与音频处理电路相连,控制端与微处理器相连。
控制电子开关“开”、“关”的控制按钮可设置于座机上,但也可以设置在手机上。如果设在手机上,则电视伴音通/断按钮所发出的“开”、“关”信号要与手机发射电路相连,进而通过无线电波与座机微处理器相连。手机上还可设置耳机插口,这样就不需要将手机拿在手上,可别在腰间可装置于口袋内,而用耳机进行收听。
图1中电子开关包括一个三极管Q2,其基极通过电阻R3接微处理器控制端P,集电极通过电阻R2、电容C2连接到音频输入端,发射极接音频处理电路。
实施例二:见图2,本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其电子开关选用集成电路实现,图2中开关芯片IC1是CD4066。其第1脚通过电阻R1、电容C1接电视伴音输入端。当微处理器的P口给出高电平(电压大于2.0V)时,即IC1的13脚为高电平,IC1的1、2脚接通,伴音信号就送到音频处理电路。当微处理器的P口给出低电平(电压小于0.7V)时,即IC1的13脚为低电平,IC1的1、2脚断开,伴音信号不送到音频处理电路。
用无绳电话接听电视伴音,不受方向限制,能绕过中间的障碍物,只要在无绳电话有效使用范围内,听者可以随意走动,都能较好接听。
用无绳电话接听电视伴音,造价低,在原无绳电话的基础上,只要增加少许成本就能实现。使用时对电视画面质量几乎无影响,也不影响无绳电话的正常使用。
无绳电话使用的频率是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规定使用的频率,使用无绳电话接听电视伴音,不占用其他频率资源。无绳电话手机工作使用的是充电电池,充电电池可反复充电使用,这样就可以节省使用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昌华,未经蒋昌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27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