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温节煤大肚炉无效
申请号: | 00232077.0 | 申请日: | 200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24314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23 |
发明(设计)人: | 崔树全;李阿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树全;李阿喜 |
主分类号: | F24B1/181 | 分类号: | F24B1/18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丕达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节煤 大肚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炉具,特别涉及一种适于冬季取暖用的高温节煤大肚炉。
在广大农村,绝大部分居民、学校、基层单位、中小型工商企业等室内尚未安装暖气设备,冬季取暖仍以普通炉具为主,传统的铸铁炉多为直体造型,炉膛必须用泥土搪内套,否则煤在炉内不能充分燃烧,火苗形成不旺,不易于保持恒温。传统铸铁炉的烟道出口在炉盘底平面以下,烟道出口部位低必然影响排烟,出口越低,影响越严重,几乎所有传统铸铁炉在外界气压较低的情况下都存在反烟问题。而且传统的炉箅存在着通风不良,易形成不燃的死角,造成火烧不旺,煤炭燃烧不充分及落灰困难影响通风的弊端。综上所述传统的炉具给冬季取暖造成许多困难,既浪费燃料,放热的效果又不好,不能达到节煤、高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温快,温度高,散热快,热效率高,恒温持久的高温节煤大肚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温节煤大肚炉,包括烟道、烟道出口、炉盘、炉膛、炉箅、炉门、炉座,其特征在于扁圆型的炉膛与炉膛上部一侧的烟道相通并与烟道整体铸造成型;烟道出口高于炉盘;炉盘可以是圆型或方型。炉膛的上下两端直径与中间凸肚最大直径比为1∶1.5。
本实用新型改进了传统的炉体造型、炉箅厚度、烟道出口部位及炉箅造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1.升温快,温度高,散热快,恒温持久,使炉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放热量并保持最高的恒温。
2.不需用泥土在炉膛内壁套作,使用简便。
3.排烟顺利不反烟,不会造成炉体余热浪费。
4.有利于通风和落灰,使煤炭充分燃烧,减少空气污染,有利于环境卫生,利于人体健康。
5.热效率高,节煤37%以上。
6.造型美观,整体性好,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运输。
7.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各种杂煤均可引为燃料,降低燃料成本和购置附件费用,特别适于在农材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炉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炉盖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炉盘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高温节煤大肚炉主要是由烟道出口1、烟道2、炉口3、炉盘4、炉膛5、炉箅7、炉门8、炉座9、炉盖10等构成的,其炉膛5呈上下两端细中间粗大的扁圆型,且炉膛5与炉膛5上部一侧的烟道2相通并与烟道2采用金属材料整体铸造成型,本实例可选用HT150铁铸造成型。炉膛5的上端是炉口3,下端是炉座9,炉口3上是炉盘4,与烟道2上平面相接,均与炉膛5整体铸造成型,炉座9一侧带有炉门8,用于通风和落灰,炉膛5与炉座9间设置有活动炉箅7。炉膛5的上下两端直径与中间凸肚最大直径比为1∶1.5,这一比例,可使煤炭的燃烧值达到超越普通铸铁炉的最佳值,充分燃烧,达到节煤、高温的最佳效果。炉膛5的炉壁6厚度与炉膛5体积的比例为8±3mm∶0.006m3,依此铸造才能使炉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放热量并保持最高的恒温,且不需用泥土在炉膛内壁搪内套。其烟道2上端的烟道出口1高于炉盘4,几科与炉盖在一平面上,可使煤烟顺利排出,不反烟,烟道2的最佳尺寸既可保证通烟顺利又不会造成炉体余热的浪费。
参阅图5所示,炉箅7造型呈长圆型,放入炉膛5内与炉壁6的间隙≤10mm,这样才能适合普通用户使用颗粒大小不同的煤面、煤块,炉箅7上的炉条10间隙不得<10mm,小于此限,则不利于落灰和通风,这样会使炉条10上面煤礁残存,越积越多,严重影响煤炭燃烧。炉箅7和炉条10和横截面可以是三角型、梯型、弧型等。
参阅图6、图7所示,炉盖11中间有小通孔,炉盖11盖在炉盘4上,炉盘4可以是圆型(如图4)也可以是方型(如图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树全;李阿喜,未经崔树全;李阿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320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