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滑板车把手折叠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0227829.4 | 申请日: | 2000-04-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47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7 |
| 发明(设计)人: | 林哲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荣和塑胶钢业(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3C17/00 | 分类号: | A63C17/00;B62M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7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板 车把 折叠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把手,尤其是一种滑板车把手折叠装置。
现有的滑板车,除把手高度可以伸缩,把手本身并不能折叠,使滑板车整体收合后体积较大,给携带造成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把手折叠装置,使滑板车整体收合后体积更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案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滑板车把手折叠装置由T型把手连接体、把手收合杆、把手套管、把手内套、把手外套及弹簧、拉绳和拉绳盖构成,其中T型把手连接体与把手收合杆连接端为梯形结构,在端点沿径向开有贯通缺口槽,沿垂直于缺口槽的径向开有贯通销孔,把手收合杆与T型把手连接体相连端为带有销孔、端点为半园形的扁块,该扁块与T型把手连接体上的缺口槽相对应,可插入该缺口槽并由连接销固定形成把手收合杆可以连接销为轴沿缺口槽旋转的绞接结构,把手收合杆为管状结构,在其与端点扁块同一轴向面上开有一长条形贯通槽,把手套管套在把手收合杆上,其上开有径向贯通销孔,用连接销固定在把手收合杆上并可沿把手收合杆上的贯通槽滑动,把手收合杆内装有弹簧,其一端顶在把手套管与把手收合杆固定的连接销上,另一端由固定在把手收合杆外端的卡销卡住,弹簧内设有拉绳,一端与把手套管与把手收合杆固定的连接销连接,另一端与把手收合杆外端的拉绳盖连接,把手收合杆上设有把手内套,其内腔为梯形结构,靠近把手收合杆外端的内径与把手收合杆的外径相同,套在把手收合杆上,靠把手收合杆内端的内径大于把手收合杆的外径,其间的空隙供把手套管滑动,把手内套上设有软质把手外套。使用滑板车时,只需将把手收合杆抬起至与T型把手连接体的连接端在一条直线上,此时把手套管会弹出至把手连接体与把手收合杆连接端的梯形结构处,将T型把手连接体与把手收合杆连接端的缺口槽套上,使把手收合杆定位不能转动,形成把手。当需将滑板车收合起来时,只需拉动把手外端的拉绳盖,将把手套管拉至把手内套内,此时把手收合杆与把手连接体绞接处露出,把手收合杆可沿定位销转动,使把手收合杆收合。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了把手连接体与把手收合杆绞接,并可被把手套管定位的结构,可方便地将把手收合或展开定位,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滑板车把手不能折叠而使滑板车收合后体积较大,不便携带的弊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列,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把手收合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展开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4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中,T型把手连接体1与把手收合杆2相连接端为梯形结构,在端段沿径线开有贯通缺口槽11,沿垂直于缺口槽11的径向开有贯通销孔12,把手收合杆2与T型把手连接体1相连接端为带有销孔21、端点为半园形的扁块22,扁块22与T型把手连接体1上的缺口槽11相对应,插入缺口槽11并由连接销8固定形成把手收合杆2可以连接销8为轴沿缺口槽11旋转的绞接结构。把手收合杆2为管状结构,在其轴向开有一长条形贯通槽23,把手套管3套在把手收合杆2上,其一端沿径向开有销孔31,由定位销9将其定位在把手收合杆2上并可沿贯通槽23滑动,把手收合杆2管腔内装有弹簧4,其一端顶在定位销9上,另一端由固定在把手收合杆2外端的卡销10卡住,弹簧4内装有拉绳5,其一端与定位销9相连接,另一端与把手收合杆2外端的拉绳盖6连接,把手收合杆2外装有把手内套7,其内腔为梯形结构,靠近把手收合杆2外端的内径与把手收合杆2的外径相同,套在把手收合杆2的外面,靠近把手收合杆2内端的内径大于把手收合杆2的外径,其间的空隙可供把手套管3在其间滑动,把手内套7上装有软质把手外套71,使手握舒适。当需将滑板车把手收合时,只需拉动拉绳盖6,通过拉绳5可将把手套管3拉至把手内套7内,使T型把手连接体1上的缺口槽11露出,此时把手收合杆2可以连接销8为轴转动,使把手收合杆2收合。当需展开把手时,只需将把手收合杆2旋转至与T型把手连接体1的连接端在一条直线上,此时把手套管3在弹簧4的作用下弹出,将T型把手连接体1上的缺口槽11套上,使把手收合杆2定位,不能转动,形成滑板车把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荣和塑胶钢业(深圳)有限公司,未经荣和塑胶钢业(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278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