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信号应用装置的信号接收器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00209937.3 | 申请日: | 200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4694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02 |
发明(设计)人: | 林信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寰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强,陈红 |
地址: | 台湾省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信号 应用 装置 接收器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信号应用装置的信号接收器的结构,应用于以无线接收因特网信息的应用装置及信号接收器上。
因特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广域网络,在网络上加载(Upload)或下载(Download)信息,或与他人互通信息,因特网无远近、区域性之分,可最即时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如目前已逐渐成为趋势的电子商务(EC,E-commerce)即是通过因特网而形成;一般而言,个人电脑或笔记型电脑通过调制解调器(数据机,Modem)及信号线路(电话线或专线)来获得因特网信息,亦即是采取有线的传输方式,目前因特网的应用装置不外乎是个人电脑或笔记型电脑,而有线的传输方式以个人电脑而言,可根据个人电脑放置的位置设置线路,但携带笔记型电脑外出使用,则通常得在使用场合寻找连接线路,造成许多的不便。
由于用有线的传输方式,在应用装置(个人电脑或笔记型电脑)与信号线路设置上有诸多限制,因此目前已发展出无线的传输方式,无线的传输方式是由基站,中继站、室外接收天线、及室内接收天线构成无线传输网络,应用装置(如笔记本型电脑)则设置有接收天线(,内建式或外接式)以获得因特网信息,然而无线的传输方式在诺大的空间中,或因发射天线的设置位置,或因空间中的障碍物,信号有其强弱的位置及一定方向性,如以内建接收天线笔记型电脑而言,使用者必须调整笔记型电脑的放置位置,寻找到最佳的接收位置,然而最佳的接收位置并非一定是使用者最佳的操作位置,因此笔记型电脑内建天线的方式并非恰当;再以外接接收天线的笔记型电脑而言,接收天线是设置在座体上,座体具有一连接导线,连接导线的另一端设有一连接端子,而在笔记型电脑上具有一供连接端子电连接的连接插座,同样的,在应用因特网信息时,需将导线的连接端子插入于笔记型电脑的连接插座,使用者将笔记型电脑放置于适合的操作位置,移动设置天线的座体至最佳的接收位置即可,而无须移动笔记型电脑,但设置天线的座体并非固定不动的设置于最佳的接收位置上,且必须提供一放置位置,这也不是最佳的外接接收天线的使用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目的即是要提供一种可以调整接收角度且固定于无线信号应用装置的信号接收器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无线信号应用装置的信号接收器的结构,其中无线信号应用装置在适当位置处具有由数个连续排列的织类圈体组成的粘附面,信号接收器适当位置处具有由数个连续排列的织类勾体组成且可贴附该粘附面任一位置的抓着面,信号接收器的抓着面可以重复粘贴于无线信号应装置的粘附面上,因此信号接收器可以配合无线信号应用装置的使用场合位置,调整在无线信号应用装置上的位置,以获得最佳的接收位置,并且信号接收器是固定在无线记号应用装置上。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粘附面另一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使用例结构图。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信号应用装置的信号接收器的结构,其中无线信号应用装置10是指可以接收无线信号而应用因特网信息的装置,例如个人电脑、笔记型电脑、个人数字辅助器(PDA)及家用电器(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装置,此无线信号应用装置10(图中以笔记性型电脑为例)运用无线应用协定接收信号至少必须内建有蓝芽技术(Bluetooth,短距离无线通信传输技术,图中未示),而在无线信号应用装置10上设置有一信号连接座101,另外在无线信号应用装置10上设置有一粘附面102(图中是位于笔记型电脑显示器背面的角落,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一位置),粘附面102是由线材编织成的数个连续排列的圈体1021所组成(如图2B所示),其中的线材可为尼龙线或其他的类似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寰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寰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99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