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折式中棒伞具的安全接弓无效
申请号: | 00206952.0 | 申请日: | 200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4237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21 |
发明(设计)人: | 杨久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政泰洋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B25/00 | 分类号: | A45B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折式中棒 伞具 安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折式中棒伞具的安全接弓,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四折式伞具的中棒内的、用于顶撑撑伞状态的下接弓。
当前可见的收折成短小的伞具具有多节杆构架。通常,在伞具伞布的中央处设有一包含多个互能伸缩的伸缩管的管状中棒30,如图3所示。该中棒30的下端接设有一供手握持的伞柄,中棒30的上方则滑设有一可滑动的下巢,该下巢枢接各支骨。在中棒30的上端固设有上巢,该上巢的周侧枢设有多支主伞骨,各主伞骨枢接各支骨。中棒30相对上巢的下方如图3所示,在最顶部的一节顶管的管内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上接弓40和下接弓60。该上接弓40为一弓形弹片,其一端卡抵在中棒30的一侧壁上,下接弓60则是一弧度更大的弓形弹片,该下接弓60的弓身61的下端定位在中棒30的内侧壁上,相对该定位处的上方是为弯弧处的支抵部62,下接弓60的另一端则沿与支抵部62的弧突方向反向延伸有一片身宽度较大的三角状弹节部63。中棒30相对弹节部63的一侧开设有一狭长的开槽31。在一般常态下,弹节部63因下接弓60的弯弓状态而具弹性,从而使弹节部63自开槽31伸出;当要撑伞时,一手按住伞柄,另一手按住下巢51以连同主伞骨、支骨50一起沿中棒30用力向上推,在滑动的同时,中棒30的各节伸缩管一并拉出,藉由下巢51的内壁把下接弓60弹缩压入到开槽31内,当下巢51的底部通过时,下接弓60的弹节部63就会弹出,同时上接弓40弹张而出,直到弹节部63的下缘顶住开槽孔31的下缘为止。由于弹节部63具有弹性,因此下巢51能弹压过弹节部63,以使弹节部63缩入到中棒30的开槽内,从而使下巢51顺利地滑抵到上接弓40而卡止时,弹节部63回复弹性而再次从开槽31伸出,从而供下巢51的底缘承抵,维持伞布张开的撑伞状态。
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上述伞具的下接弓60会存在下列缺点:
1.由于多节收折式伞具朝“轻量化”的趋势发展,因此伞具的主伞骨、支骨50以及中棒30通常由重量轻且较软的铝合金材料制成,但考虑到下接弓60的强度及弹性,因此该下接弓采用硬度大于中棒30的铝合金材料的硬质铜片制成,又因为下接弓60的弹节部形成小弧状斜面,所以相对于中棒30而言,在长久抵靠支撑的情况下,会造成弹节部63有如一把锋锐的利刃要将中棒30切开,而且又由于中棒30受到管状薄壁以及铝合金硬度小于下接弓60的条件限制,因而往往会导致中棒30被长期抵压而损坏且变形。
2.另外,由于弹节部要抵撑上巢、下巢51及伞布撑开的伞具重量,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中棒30极可能出现图4所示的变形状况,即中棒30的管壁出现外弯变形A,从而使承抵的下接弓60随中棒30的变形而外移,于是下接弓60的弹节部完全突露出开槽而失去了撑伞的作用,由此伞具已无法使用。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折式中棒伞具的安全接弓,尤其该下接弓能转移受力点,并能有效地增加支撑负荷,避免中棒压损且延长了伞具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折式中棒伞具的安全接弓,在该伞具的中央处设有四折式伸缩管的中棒,该中棒滑设有一下巢,在中棒的最顶部设有顶管,在该顶管内的下方设有下接弓,其特点在于:该下接弓是一弧状弹片,在其弓身的下端设有钩状定位端,相对该定位端的上方设有略呈弧状的支抵部,弓身相对定位端的另一端设有弹节部,该弹节部的一侧缘设有斜面,弓身相对弹节部的底侧缘设有呈近「形的止动口,弹节部相对斜面的另一侧顶缘突伸有抵掣部。
较佳地,该下接弓的抵掣部呈条片状。
通过采用上述四折式中棒伞具的安全接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各项优点:
1.因下接弓突设有抵掣部,故可藉由抵掣部及「形止动口侧靠于中棒内侧而转移下接弓原本单一的受力点,从而能有效地辅助受力。
2.因下接弓的抵掣部侧靠于中棒的内侧壁,故可防止弹节部突出于开槽之外,从而带来定位安全性佳的特点。
3.因止动口以平面抵靠于中棒的开槽槽缘,故可避免斜面直接抵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中棒被压坏的可能性。
通过参阅下列附图对较佳实施例的说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在这些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接弓设置在伞具内的配置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下接弓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传统的下接弓设置在中棒内的配置状态示意图。
图4是该传统下接弓破坏中棒的状态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政泰洋伞有限公司,未经政泰洋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6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伞骨蜂巢一体结构
- 下一篇:非电容芯棒式的高压带电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