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201431.9 | 申请日: | 200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4110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谅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谅 |
主分类号: | A63B22/04 | 分类号: | A63B22/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变 使用 摆荡 运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用的摆荡运动装置,特别是一种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
现代日益繁忙的生活中,为保持健康的身体或美化腿部,应运而生出许多腿部摆荡运动装置,如台湾专利申请第85219134号(公告号370882)的“荡步运动机”,其荡步运动机的踩踏部份,如图10所示,是以一工型基架70前侧枢设有互为交叉的二摇杆71,并于基架70中段结合有一中柱72,且在中柱72顶端处设有一座垫73,而中柱72近顶端以两横杆74贯穿于中柱72两侧并各枢设一组双并式杆架75,且于杆架75下端各衔于轴接杆76的一端以供套设并锁固脚踏板77,且藉轴接杆76的另端枢设于摇杆71的底侧,让使用者可踩踏脚踏板77往覆做荡步运动。
但,上述的荡步运动机结构上仍有缺点,因此在使用实施上至少存在下列缺弊:
1.使用范围有限:由于该荡步运动机的机构极为庞大,而组装后移动不易,相应限定了其使用的范围,且需组装于空间较大之处,而无法配合使用者的需要,随时移动且随时运动,形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及不实用。
2.收容不易且成本高:且由于整体的零件过多,使用者不易自行组装,通常需技术人员先将其组装完成后,再销售给消费者,且荡步运动机的体积庞大,而于使用者不使用时难以收藏,造成空间上的浪费,并且其零件复杂相对成本较高,形成消费者的另一项负担。
3.使用不便:由于中柱枢设一组具踏板的双并式杆架,而让使用者可踩踏脚踏板往覆做荡步运动,其可知是连杆的作用而使踏板必呈水平的位移摆动,相对于人体的足部于摆荡运动时,必为呈一弧形摆动不符,则容易造成使用者足部的不舒服,且使用时间过长甚至易发生运动伤害的虞虑,而有待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是可呈活动式组装于任一具有座垫的立管上,以方便使用者随时想运动时,就能立即组装以进行运动,方便使用者;其整体是可拆卸式的,又容易组装,而便于收藏、运送,并可依使用者的需要自己动手组设于适当处,可减少组装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是于一枢杆的两端面各设有一螺孔,且枢杆套设有一结合架,于枢杆套设有两弹簧,使两弹簧各位于结合架的两侧,枢杆对应于两弹簧的外侧面枢设有一连杆,使连杆枢设于枢杆端部形成一枢接部,而该连杆异于枢接部的另端设有一踏板,且于枢杆两端面的螺孔,各以一螺栓螺合,使两螺栓的螺栓头分别抵紧于枢接部外端面。
所述的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簧与连杆枢接部间隔设有一垫片。
所述的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杆对应于枢接部的外侧面,各设有一弹性垫,且使弹性垫与该螺栓头抵贴。
所述的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杆为一伸缩管。
所述的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结合架异于枢杆枢接端延伸设有一结合部。
所述的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结合架位于与枢杆枢接端的底部设有一固定块,且固定块供一支杆贯穿枢设,并于支杆的两端各设有一结合部。
所述的多变化使用的摆荡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结合架的结合部为C型开口的形状,且结合部的开口两端,各凸伸出有对应的一凸缘。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使用范围广、收藏方便、使用便利。本实用新型的摆荡运动装置是可直接安装于立管上,而不须额外制造固定装置,达到有效降低制作成本,连带降低购买成本,以增加消费者的使用率,使健身运动更为普及化。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元件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例图。
图3是图2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动作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实施例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实施例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实施例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进一实施例图。
图10是现有摆荡运动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谅,未经陈建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14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发动机排气热能回收装置
- 下一篇:车辆内燃机供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