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食物垃圾处理器无效
| 申请号: | 00200006.7 | 申请日: | 2000-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403500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01 |
| 发明(设计)人: | 程秀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家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2C18/42 | 分类号: | B02C18/4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6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食物 垃圾 处理器 | ||
一种食物垃圾处理器,涉及机械工程类传动装置技术领域。
目前在我国,食物垃圾的处理方式普遍采用塑料袋装载,弃入垃圾箱或道旁、角落,由卫生部门统一收集处理。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化学包装物不易自然分解或降解,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袋装垃圾大量堆砌,蚊蝇滋生,传播疾病,危害人畜健康;公众为处理这些垃圾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且垃圾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畜禽、鱼类骨头、蛋壳、瓜皮、果壳、果核、茶叶、菜叶、玉米芯、剩饭、面包屑、咖啡渣、油脂类食物垃圾、包装纸等粉碎,碾轧成糊酱状,并通过下水道排放处理的食物垃圾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食物垃圾处理器,由料斗、粉碎机、电机、连接件组成,由投料斗总成(1)、粉碎箱(2)、排污弯管(3)、驱动电机(4)呈上下排列依次连接构成食物垃圾处理器总体。
上述的投料斗总成(1)上部与洗涤槽(19)之间采用压紧螺母(17)连接,设垫圈(22),进口处装有呈漏斗形并可以打开的防溅栅(6),投料斗总成(1)的上部和底部采用斜面卡口装置快速接头总成(16)的联接方式,设防漏水圈(23),侧面设有洗碗机管道进口(7)。
投料斗总成(1)与粉碎箱(2)是采用螺纹连接。
上述的粉碎箱(2)是在箱体(20)内装有粉碎盘(10)、粉碎块(13)、凸块(15)、开小孔(14)、花篮形栅状粉碎圈(11)、设污物排出口(21),粉碎箱(2)的下方连接着驱动电机(4)。
粉碎盘(10)中心与动力主轴(12)联接,粉碎块(13)安装在粉碎盘(10)的销柱(24)上;粉碎盘(10)的平面上有若干个凸块(15)和小孔(14)。
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精巧,性能安全可靠,安装方便,易操作、耐磨损,长期使用无须特殊维修保养,适用于家庭、宾馆、饭店。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食物垃圾处理器的总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食物垃圾处理器的投料斗总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食物垃圾处理器的粉碎箱结构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食物垃圾处理器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食物垃圾处理器的外形为圆柱形,由投料斗总成1、粉碎箱2、排污弯管3、驱动电机4组成。投料斗总成上端有塑料塞盖5,其进口处装有防溅栅6,垃圾通过施压进入后不会溅出。投料斗总成上部和底座之间采用特殊活动连接方式联接,以便于平时的拆装维护。投料斗总成壁上留有洗碗机管道进口7,可与洗碗机相连接。操作时,先拔出处理器上端的塑料塞盖,旋开洗涤槽上的水龙头。接通处理器电源,使驱动电机运转,然后将食物垃圾投入处理器的投料斗,施加压力使之通过防溅栅进入粉碎箱。防溅栅呈呈漏斗状,垃圾能进不能出。
粉碎盘10在电机的驱动下产生高速运转,粉碎块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一销柱为中心,被甩向圆周方向到达凸块和栅状粉碎圈位置,粉碎块与凸块之间因为垃圾的阻力会不断产生撞击作用。同时,粉碎块与栅状粉碎圈之间又会对垃圾产生碾轧作用,凸块在旋转中还能对垃圾起搅拌和导向作用,促使垃圾进入粉碎箱和碾轧部位。食物垃圾进入箱后,落在粉碎盘上,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垃圾中的水分被迅速挤出,并在上述作用力下被反复撞击、碾轧成粉末或糊酱状后,由粉碎盘的小孔及粉碎盘与栅状粉碎圈之间的间隙中流入粉碎盘下面的排污槽,顺水流经污物排出口排入下水道。
粉碎箱的下方是驱动电机。
工作中,粉碎箱内始终保持蓄水状态,对高速运转中的各部件起冷却保护作用。处理器内壁由防腐材料制成,不易腐蚀。驱动电机设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如旋转部分暂时被堵塞卡死,电机自动保护装置会切断电源,不会因过热而烧毁,电机轴承为含油轴承,无须加油。
本实用新型可改变传统的食物垃圾处理方式,显著减少地面垃圾总量,改善垃圾塑料包装物与内容物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减轻政府的投资压力,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家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万家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00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