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各向同性粘结永磁体的充磁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103224.0 | 申请日: | 200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264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8-30 |
发明(设计)人: | 邢京生;郝继明;张振涛;赵尉红;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H01F13/00 | 分类号: | H01F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向荣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各向同性 粘结 永磁体 充磁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永磁材料的制备领域。特别适用于各向同性粉末粘结永磁体的充磁装置及充磁方法。
随着信息、电子产业技术不断的进步,粉末粘结永磁材料早已广泛地应用到计算机、通迅、电器等领域中。由于该类产品的特点是制做体积小、精度高,而且生产的批量大,尤其是对产品磁性能的均匀性要求很高。在现有技术中,对粉末粘接永磁材料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已经基本能达到批量连续的生产和满足用户的要求。而该类产品的最终充磁工序是造成生产率的降低和次品率及生产成本升高的关键。例如采用螺线管式的充磁方法,一般造成每批充磁产品总量的磁性能不均匀性约在25%以上。而采用电磁铁式充磁方法,可造成每批充磁产品总量的磁性能不均匀性一般在15%左右,而用户对该类各向同性粘结永磁材料充磁是每批产品总量的磁性能不均匀性应控制在5%以内。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而且操作方便和充磁效果好的各向同性粘结永磁体的充磁方法及充磁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而且操作方便和充磁效果好的各向同性粘结永磁体的充磁方法及充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我们所提出的各向同性粘结永磁体的充磁方法和充磁装置,可根据下面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该附图为本发明充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1为充磁电源控制柜,2为上电磁电极,3为下电磁电极,4为充磁盒,5为上减振垫片,6为下减振垫片,7为粘结永磁体。
根据附图可看出,本发明充磁装置的组成是在上电磁电极2与下电磁电极3的电磁电极之间摆放有内装待充磁的粘结磁体7的充磁盒4,上电磁电极2与下电磁电极3的电磁线圈均分别与充磁电源控制柜1相联接,其特征在于充磁盒4的上、下端面分别放有与其相同形状的上减振垫5和下减振垫6,充磁盒4的上、下端口面积分别为上、下电磁电极2、3的电极端面积的0.5-0.8倍,充磁盒4的高度应为电磁电极直径的0.1-0.4倍,减振垫5、6的厚度应均等,均为充磁盒4高度的0.05-0.2倍,面积应为充磁盒4端口面积的1.2倍。本发明装置的其它特征还有充磁盒4是采用无磁材料制成。上、下减振垫5、6均采用具有弹性的塑胶材料制品。
本发明装置的工作过程是在充磁前,先将已制备好的各向同性粘结永磁体整齐的摆放在充磁盒4内,要求每个待充磁的粘结永磁体产品7的充磁盒4的上、下端口处应垫有上减振垫5和下减振垫6,再将充磁盒4和上、下减振垫5、6一同放在下电磁电极3的极端处,然后旋下上电磁电极2,使上、下电极端口应夹实上下减振垫之间的充磁盒4,然后开始充磁。本发明各向同性粘结永磁体的充磁方法是,根据该永磁材料的饱和磁场强度进行多次充磁,其特征是先将充磁电源的充磁场调谐至25%-35%饱和磁场后,接通充磁电源开关进行第一次正向充磁,然后再将充磁场调谐至60%-70%饱和磁场后,接通充磁电源开关进行第二次充磁应为反向充磁,第三次充磁为正向充磁,是将充磁场调谐至产品的饱和充磁场后进行最终充磁。本发明方法的其它特征还有在充磁过程中应保持上、下电磁电极2、3,上、下减振垫5、6和充磁盒4始终在同一中心轴线上。
采用本发明方法和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充磁方法可靠实用,尤其是将粉末粘结永磁体产品在充磁后的磁性能不均匀性控制在5%以下。
实施例
采用本发明充磁方法,实施例:编1#,2#产品属复合型粘结稀土钕永磁体,饱和充磁场为30000高斯。第一次正向充磁场为:9000高斯,第二次反向充磁场加到18000高斯,第三次正向充磁场为饱和充磁场30000高斯。编号3#,4#产品属复合型粘结稀土钴永磁体,饱和充磁场为26000高斯。第一次正向充磁场为7800高斯,第二次反向充磁场15600高斯。第三次反向充磁场加到饱和充磁场26000高斯。
在表1的编号:1#、2#、33、4#四种产品是采用相同批量制备的,并分别用螺线管式充磁方法1,传统电磁铁式充磁方法2,和本发明充磁方法3,进行充磁,产品为同一批次磁性能的不均匀范围比较。
表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对比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未经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32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银杏果汁(或米酒)饮料
- 下一篇:高频横向激励气体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