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0102915.0 | 申请日: | 2000-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313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3/00 | 分类号: | B60J3/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顾红霞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顶 户外 遮阳篷 装置 | ||
1.一种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包括一自动卷帘装置以及复数个相对应的可调吸盘组(300),而每一个可调吸盘组(300)又包括由二个吸盘固定装置(100’)及一长形金属框架所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吸盘固定装置,其由下列各构件所组成:
一吸盘本体(10’),在其顶部的中央部位一体成型有一固定基座(20’),而该固定基座(20’)的顶部表面形成具有内凹弧状的圆形浅滑槽,且该固定基座的中央轴部一体地镶嵌固设有一抵顶用的套筒;及
一可作三百六十度旋动的滑动板(50’),在其中央部位形成有一圆形内凹状滑块,该圆形内凹状滑块是与上述固定基座顶部表面所形成的圆形浅滑槽相对应;
一抵顶栓块(60’),其底面形成为一圆形锥体部,该圆形锥体部是与上述滑动板(50’)的圆形内凹状滑块相对应,恰可将该抵顶栓块(60’)予以放置入该圆形内凹状滑块的内部;
一缓冲垫圈;
一套环,其底部是被上述抵顶套筒的顶端抵顶;
一螺栓(70’),其是可螺入上述抵顶套筒筒内部所设的内螺孔;
而上述的长形金属框架,在其底部以及顶部各分别一体成型形成有二道相对应的可供滑动板的二个翼片予以套穿进入的下框槽及上框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设有抵顶套筒,其是可分别穿越滑动板中央所开设的长形孔、抵顶栓块中央所开设的轴孔及一缓冲垫圈,该抵顶套筒的顶端抵顶于该套环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50’)中央部位设有圆形内凹状滑块,该圆形内凹状滑块开设有一供上述的抵顶套筒(40’)予以贯穿入的长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50’),在其左右二侧分别形成有二片向外延伸的左翼片及右翼片,该右翼片的中央部开设有一方形孔,而右翼片的下方则另设有一开有穿孔的下夹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板所设的右翼片,其是可顺沿着上述长形金属框架底部的二道下框槽予以套穿进入,下夹片将该右翼片夹持后,一螺栓及一螺丝将该右翼片锁固于长形金属框架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顶栓块(60’),其中央部位开设有一可供上述固定基座(20’)所设的抵顶套筒(40’)予以穿入的轴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基座所设的抵顶套筒(40’),其凸伸出于上述圆形浅滑槽的高度总长,滑动板的圆形内凹状滑块与固定基座表面的圆形浅滑槽二者之间形成有一间隔缝隙(C’)。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长形金属框架,在其中央二侧部位开设有二个相对应的可供螺栓予以穿入的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顶上的户外遮阳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形金属框架顶部设有二道相对应的上框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圣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291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