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工程动力灾害局部解危效应的管波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43535.0 | 申请日: | 2018-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8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君;李晓程;宋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地下工程动力灾害局部解危效应的管波监测方法,属于矿业和岩土工程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波监测系统,管波监测系统包括置于应力释放孔(3)中的管波监测装置(5),应力释放孔(3)开设在围岩(1)中,在应力释放孔(3)中注有耦合剂(4);管波监测装置(5)包括接收换能器(7)和发射换能器(11)以及同时与接收换能器(7)和发射换能器(11)相连的管波探测仪。在本地下工程动力灾害局部解危效应的管波监测方法中,利用了应力释放孔,实现了动力灾害解危和监测相结合,无需对围岩进行二次开孔,具有操作与后期分析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准确性较高的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工程 动力 灾害 局部 解危 效应 监测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地下工程动力灾害局部解危效应的管波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的管波监测系统包括置于应力释放孔(3)中的管波监测装置(5),应力释放孔(3)开设在围岩(1)中,在应力释放孔(3)中注有耦合剂(4);管波监测装置(5)包括接收换能器(7)和发射换能器(11)以及同时与接收换能器(7)和发射换能器(11)相连的管波探测仪,管波探测仪位于应力释放孔(3)外部;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在围岩(1)进行钻孔作业形成若干应力释放孔(3),并对应力释放孔(3)进行清孔;步骤b,将管波监测装置(5)放入应力释放孔(3)内,并使管波监测装置(5)中的接收换能器(7)延伸到预定的监测位置;步骤c,向应力释放孔(3)内注满耦合剂(4),并对应力释放孔(3)的开口处进行封堵;步骤d,将接收换能器(7)和发射换能器(11)与管波探测仪连接,开启管波探测仪,针对当前应力释放孔(3)进行实时持续监测或进行移动监测,并记录数据与分析;步骤e,确定应力释放孔(3)的解危效果及解危区域;步骤f,根据解危效果和解危区域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解危强度,如果达到预定的解危强度,执行步骤g,如果未达到预定的解危强度,则进一步对围岩(1)进行动力灾害局部解危;步骤g,取出管波监测装置(5),并放入其他应力释放孔(3)中进行解危监测,对整个围岩(1)的解危情况进行监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443535.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