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文氏管积碳的高温升燃烧室头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2858.1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4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桂韬;周孙宇;房人麟;刘新生;黎武;徐兵;王蓉隽;李朋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3R3/58 | 分类号: | F23R3/5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6105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制文氏管积碳的高温升燃烧室头部,包括一级斜轴向旋流器(30)、文氏管(31)、二级斜轴向旋流器(32)、套筒(33)和挡溅盘(35)。文氏管(31)下层包含内收敛段(39)、内喉道(40)和内扩张段(41),上层包含外收敛段(42)、外喉道(43)和外扩张段(44),下层和上层之间构成一个内部腔道(37),内扩张段(41)开有用于冷却及吹除积碳的气膜小孔或狭缝(45)。采取主动抑制文氏管积碳措施,通过在文氏管内部增设一个腔道,并在内壁扩张段开设冷却小孔或狭缝,使得在文氏管内壁形成一道气膜,有效降低文氏管内壁温度,主动抑制燃油因为高温裂解产生积碳。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文氏管积碳 高温 燃烧室 头部 | ||
【主权项】:
1.一种抑制文氏管积碳的高温升燃烧室头部(12),包括一级斜轴向旋流器(30)、文氏管(31)、二级斜轴向旋流器(32)、套筒(33)和挡溅盘(35),其特征在于:文氏管(31)为上下两层结构,下层包含内收敛段(39)、内喉道(40)和内扩张段(41),与一级斜轴向旋流器(30)构成一级旋流空气收敛扩张流道,上层包含外收敛段(42)、外喉道(43)和外扩张段(44),与二级斜轴向旋流器(32)和套筒(33)构成二级旋流空气收敛扩张流道,下层和上层之间构成一个内部腔道(37),内扩张段(41)开有用于冷却及吹除积碳的气膜小孔或狭缝(4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452858.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进气道辅助起动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物颗粒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