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流换相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467034.0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991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方健;任少东;方舟;刘力荣;酒耐霞;杨舰;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9/175 | 分类号: | G01R19/175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交流换相检测电路。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交流换相检测电路可以及时判断系统功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且在系统的功率因子变化时选择不同的检测电路输出来作为最终的交流信号过零以及相位信息输出。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集成,能有效提高检测电路功能输出的可靠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检测 电路 | ||
【主权项】:
1.一种交流换相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电路、第二检测电路和输出选择单元;所述第一检测电路、第二检测电路的输入端接交流电输入,第一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接输出选择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第二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接输出选择单元的第二输入端,输出选择单元的输出端为交流换相检测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比较器、逻辑输出电路和第一检测电路反馈回路;所述第一比较器由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构成,其中第一二极管的正极接外部交流输入信号,其负极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R1的另一端接第一NMOS管N1的漏极,第一NMOS管N1的源极连接第一PMOS管P1的栅极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接外部交流输入信号,其负极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R2的另一端接第二NMOS管N2的漏极,第二NMOS管N2的源极连接第二PMOS管P2的栅极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和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PMOS管P1的漏极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二PMOS管P2的漏极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一NMOS管N1的栅极第二NMOS管N2的栅极、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第一PMOS管P1的源极与逻辑输出电路的第一NPN管Q1的基极、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三NMOS管N3的漏极连接;第二PMOS管P2的源极与逻辑输出电路的第二NPN管Q2的基极、第十电阻R10的一端、第四NMOS管N4的漏极连接;所述逻辑输出电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NPN管Q1、第九电阻R9、第十一电阻R11、第一反相器INV1、第二反相器INV2、第三反相器INV3、第四反相器INV4组成;第二部分由第二NPN管Q2、第十电阻R10、第十二电阻R12、第五反相器INV5、第六反相器INV6、第七反相器INV7、第八反相器INV8组成;其中第一NPN管N1的发射极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第一NPN管N1的集电极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一反相器INV1的正极、第三反相器INV3的正极连接;第一反相器INV1的负极与第二反相器INV2的正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接电源,第二反相器INV2的负极为输出端口;第二NPN管N2的发射极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NPN管N2的集电极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五反相器INV5的正极、第七反相器INV7的正极连接;第五反相器INV5的负极与第六反相器INV6的正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接电源,第六反相器INV6的负极为输出端口;所述第一检测电路反馈回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由第三反相器INV3、第四反相器INV4、第三NMOS管N3、第七电阻R7构成;第二部分由第七反相器INV7、第八反相器INV8、第四NMOS管N4、第八电阻R8构成;其中,第三反相器INV3的负极接第四反相器INV4的正极,第四反相器INV4的负极接第三NMOS管N3的栅极,第三NMOS管N3的源极接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第七反相器INV7的负极接第八反相器INV8的正极,第八反相器INV8的负极接第四NMOS管N4的栅极,第四NMOS管N4的源极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包括第二比较器、偏置电路和第二检测电路反馈回路;所述第二比较器由第五NPN管N5、第六NPN管N6、第七NPN管N7、第八NPN管N8、第九NPN管N9、第十NPN管N10、第十一NPN管N11、第十二NPN管N12、第十三NPN管N13、第十四NPN管N14、第三PNP管P3、第四PNP管P4、第五PNP管P5、第六PNP管P6、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构成;其中,第五NPN管N5的源极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九NPN管N9的栅极和第十三NPN管N13的栅极连接;第六NPN管N6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第十NPN管N10的栅极和十二NPN管N12的栅极连接;第五NPN管N5的漏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与输入AC+连接;第六NPN管N6的漏极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输入AC‑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第七NPN管N7的漏极连接;第七NPN管N7的栅极B2点与反馈回路B1点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八NPN管N8的漏极连接;第八NPN管N8的栅极A2点与反馈回路A1点连接;第三PNP管P3的栅极与第三PNP管P3的漏极、第四PNP管P4的栅极、第九NPN管N9的漏极连接;第五PNP管P5的栅极与第五PNP管P5的漏极、第六PNP管P6的栅极、第十二NPN管N12的漏极连接;第四PNP管P4的漏极与第十NPN管N10的漏极、第九PNP管P9的栅极连接;第六PNP管P6的漏极与第十三NPN管N13的漏极、第十PNP管P10的栅极连接;第十一NPN管N11的漏极与第九NPN管N9的源极、第十NPN管N10的源极连接;第十四NPN管N14的漏极与第十二NPN管N12的源极、第十三NPN管N13的源极连接;第三PNP管P3的源极、第四PNP管P4的源极、第五PNP管P5的源极、第六PNP管P6的的源极与电源电压连接;第五NPN管N5的栅极、第六NPN管N6栅极、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第七NPN管N7的源极、第八NPN管N8的源极、第十一NPN管N11的源极、第十四NPN管N14的源极与地连接;所述偏置电路由第七PNP管P7,第八PNP管P8,第九PNP管P9,第十PNP管P10,第十五NPN管N15,第十六NPN管N16,第十七NPN管N17,第十九电阻R19构成;其中第七PNP管P7的栅极与第七PNP管P7的漏极连接,与第八PNP管P8的栅极连接,与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十五NPN管N15的栅极与第十五NPN管N15的漏极与第十六NPN管N16的栅极与第十七NPN管N17的栅极与第十四NPN管N14的栅极与第十一NPN管N11与第八PNP管P8的漏极连接;第十六NPN管N16的漏极与第九PNP管P9的漏极与第九反相器INV9的正极连接;第十七NPN管N17的漏极与第十PNP管P10的漏极与第十反相器INV10的正极连接;第十五NPN管N15的源极与第十六NPN管N16的源极与第十六NPN管N16的源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到地;第七PNP管P7的源极第八PNP管P8的源极与第九PNP管P9的源极与十PNP管P10的源极与电源电压连接;所述第二检测电路反馈回路以及输出由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九反相器INV9、第十反相器INV10、第十一反相器INV11、第十二反相器INV12、第十三反相器INV13、第十四反相器INV14、第十五反相器INV15、第十六反相器INV16、第一或非门NOR1、第二或非门NOR2构成;其中,第九反相器INV9的负极与第十三反相器INV13的正极、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正极连接,并与输出VGA1B连接;第十反相器INV10的负极与第十四反相器INV14的正极、第十六反相器INV16的正极连接,并与输出VGA2B连接;第十一反相器INV11的负极与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第十二反相器INV12的正极、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第十四反相器INV14的负极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十五反相器INV15的正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第十三反相器INV13的负极与第一或非门NOR1的一个输入连接;第十二反相器INV12的负极与第一或非门NOR1的另一个输入连接;第一或非门NOR1的输出A1与第八NPN管N8的栅极A2连接;第十六反相器INV16的负极与第二或非门NOR2的一个输入连接;第十五反相器INV15的负极与第二或非门NOR2的另一个输入连接;第二或非门NOR2的输出B1与第七NPN管N7的栅极B2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地连接;所述输出选择单元由第一与门AND1、第十七反相器INV17、第十八反相器INV18、第三或非门NOR3、第四或非门NOR4、第五或非门NOR5、第六或非门NOR6、第七或非门NOR7和第八或非门NOR8构成;其中,第一与门AND1的输入一端连接第四或非门NOR4的输入一端,并与输入VGA1B连接;第一与门AND1的输入另一端连接第六或非门NOR6的输入一端,并与输入VGA2B连接;第一与门AND1的输出与第十七反相器INV17的正极、第十八反相器INV18的正极、第四或非门NOR4的输入的另一端、第六或非门NOR6的输入另一端连接;第十七反相器INV17的负极与第三或非门NOR3的输入一端连接;第十八反相器INV18的负极与第五或非门NOR5的输入一端连接;第三或非门NOR3的输入另一端与输入VGA1A连接;第四或非门NOR4的输入另一端与输入VGA2A连接;第三或非门NOR3的输出与第七或非门NOR7输入一端连接;第四或非门NOR4的输出与第七或非门NOR7输入另一端连接;第五或非门NOR5的输出与第八或非门NOR8输入一端连接;第六或非门NOR6的输出与第八或非门NOR8输入另一端连接;第七或非门NOR7输出为输出信号VGA1;第八或非门NOR8输出为输出信号VGA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467034.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功功率检测电路及智能插排
- 下一篇:一种检测倾角传感器线路板用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