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絮凝曝气复合法处理污水中悬浮物设备及其去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88355.7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19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侠;梁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52;C08L71/02;C08K13/02;C08K5/14;C08K5/5419;C08K5/375;C08K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王新生 |
地址: | 221116 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学院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絮凝曝气复合法处理污水中悬浮物设备及其去除方法,由净化罐支架,污水池,输水装置,净化罐,环形清水集水槽,清水管,排污管,储污池,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系统启动输水装置将含悬浮物与好氧微生物污水从底部输入净化罐内,污水在净化罐内依次通过絮凝及曝气处理,处理后的沉降污通过排污管排放到储污池中,清水经由上部的环形清水集水槽收集后由清水管排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絮凝曝气复合法处理污水中悬浮物设备及其去除方法结构新颖合理,悬浮物与好氧微生物去除率高,适用范围广阔。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絮凝 复合 处理 污水 悬浮物 设备 及其 去除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絮凝曝气复合法处理污水中悬浮物设备,包括:净化罐支架(1),污水池(2),输水装置(3),净化罐(4),环形清水集水槽(5),清水管(6),排污管(7),储污池(8),控制系统(9);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罐支架(1)表面设有控制系统(9)及净化罐(4),所述净化罐支架(1)右侧设有污水池(2),所述污水池(2)与净化罐(4)之间设有输水装置(3),所述净化罐(4)外壁上端设有环形清水集水槽(5),所述环形清水集水槽(5)侧壁设有清水管(6),所述净化罐支架(1)底部设有储污池(8),所述净化罐(4)底部与储污池(8)之间设有排污管(7);所述环形清水集水槽(5)上端檐口低于净化罐(4)上端檐口10 cm~20 cm;所述输水装置(3)中的水泵、水体流量计、电磁阀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清水管(6)上的电磁阀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排污管(7)上的电磁阀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净化罐(4)包括:曝气沉降区(4‑1),曝气处理区(4‑2),环形曝气装置(4‑3),絮凝处理罐(4‑4),液位传感器(4‑5),曝气效果感应仪(4‑6);所述曝气沉降区(4‑1)为倒锥形结构,圆形截面上大下小,曝气沉降区(4‑1)底端与排污管(7)相连通,曝气沉降区(4‑1)顶端连接有曝气处理区(4‑2),曝气沉降区(4‑1)与曝气处理区(4‑2)相互贯通,曝气沉降区(4‑1)与曝气处理区(4‑2)无缝焊接固定;所述曝气处理区(4‑2)为圆柱状结构,曝气处理区(4‑2)上端开口设计;所述环形曝气装置(4‑3)位于净化罐(4)内部正中心位置,环形曝气装置(4‑3)水平布置,环形曝气装置(4‑3)与净化罐(4)中心轴线重合,环形曝气装置(4‑3)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絮凝处理罐(4‑4)位于净化罐(4)内部正中心位置,絮凝处理罐(4‑4)套在环形曝气装置(4‑3)内部并与环形曝气装置(4‑3)中心轴线重合,絮凝处理罐(4‑4)顶端距净化罐(4)上端檐口50 cm~100 cm;所述液位传感器(4‑5)距净化罐(4)上端檐口4 cm~8 cm,液位传感器(4‑5)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曝气效果感应仪(4‑6)位曝气处理区(4‑2)内,曝气效果感应仪(4‑6)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絮凝处理罐(4‑4)包括:絮凝沉降区(4‑4‑1),絮凝处理区(4‑4‑2),絮凝搅拌装置(4‑4‑3),絮凝剂添加管(4‑4‑4),絮凝效果感应仪(4‑4‑5);所述絮凝沉降区(4‑4‑1)位于絮凝处理罐(4‑4)最底端,絮凝沉降区(4‑4‑1)为锥状结构,截面为标准圆形,絮凝沉降区(4‑4‑1)内部中空,絮凝沉降区(4‑4‑1)下端为开口结构并与曝气沉降区(4‑1)相贯通;所述絮凝处理区(4‑4‑2)位于絮凝沉降区(4‑4‑1)正上方,絮凝处理区(4‑4‑2)下端开口设计并与絮凝沉降区(4‑4‑1)上端开口相贯通,絮凝处理区(4‑4‑2)与絮凝沉降区(4‑4‑1)无缝焊接,絮凝处理区(4‑4‑2)为标准圆柱状结构;所述絮凝搅拌装置(4‑4‑3)位于搅拌絮凝区(3‑2‑2)内部靠下位置,絮凝搅拌装置(4‑4‑3)水平放置,絮凝搅拌装置(4‑4‑3) 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絮凝剂添加管(4‑4‑4)从絮凝处理罐(4‑4)上方开口位置伸入絮凝处理区(4‑4‑2)中,絮凝剂添加管(4‑4‑4)上的电磁阀、絮凝剂计量仪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絮凝效果感应仪(4‑4‑5)位于絮凝处理区(4‑4‑2)内部,絮凝效果感应仪(4‑4‑5)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所述絮凝搅拌装置(4‑4‑3)包括:絮凝搅拌电机(4‑4‑3‑1),絮凝搅拌主轴(4‑4‑3‑2),环形转盘(4‑4‑3‑3),絮凝搅拌叶齿(4‑4‑3‑4),絮凝搅拌主轴温度仪(4‑4‑3‑5);所述絮凝搅拌电机(4‑4‑3‑1)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絮凝搅拌电机(4‑4‑3‑1)输出端连接有絮凝搅拌主轴(4‑4‑3‑2),所述絮凝搅拌主轴(4‑4‑3‑2)的外径表面固定排布着环形转盘(4‑4‑3‑3),数量为2组,所述环形转盘(4‑4‑3‑3)固定在絮凝搅拌主轴(4‑4‑3‑2)两端位置,环形转盘(4‑4‑3‑3)与絮凝搅拌主轴(4‑4‑3‑2)过盈配合连接,环形转盘(4‑4‑3‑3)周向环绕布置有絮凝搅拌叶齿(4‑4‑3‑4),所述絮凝搅拌叶齿(4‑4‑3‑4)数量为6~10个,相邻絮凝搅拌叶齿(4‑4‑3‑4)夹角为36°~60 °,絮凝搅拌叶齿(4‑4‑3‑4)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结构,絮凝搅拌叶齿(4‑4‑3‑4)与环形转盘(4‑4‑3‑3)无缝焊接;所述絮凝搅拌主轴(4‑4‑3‑2)、环形转盘(4‑4‑3‑3)、絮凝搅拌叶齿(4‑4‑3‑4)均由絮凝搅拌电机(4‑4‑3‑1)带动作圆周运动;所述絮凝搅拌主轴温度仪(4‑4‑3‑5)位于絮凝搅拌电机(4‑4‑3‑1)与絮凝搅拌主轴(4‑4‑3‑2)之间,絮凝搅拌主轴温度仪(4‑4‑3‑5)中的感温触头与絮凝搅拌主轴(4‑4‑3‑2)紧密碰触,絮凝搅拌主轴温度仪(4‑4‑3‑5)与控制系统(9)导线控制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88355.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去除生活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去除乳化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