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特种车辆整车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57686.0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7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郭华栋;李云;张三庆;周萍;李帆;姜铁华;吴华兵;陶勇;陈志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杨春颖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特种车辆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结合自然界雷电放电的实际情况,通过大电流和高电压模拟雷电击中避雷针的放电过程,对特种车辆及其内部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情况进行试验考核,明确试验配置、流程、方法和波形参数,形成统一可执行的方法,解决目前缺乏标准方法参考的难题,可为特种车辆整车的雷电间接效应防护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特种 车辆 整车 雷电 间接 效应 试验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特种车辆整车雷电间接效应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将避雷针垂直地面放置,避雷针的一端接地,避雷针的另一端为尖端,即自由端;然后将车内装有电气设备的待测车辆停放于与避雷针水平距离为L处;(2)将雷电电流冲击发生器设置于地面上,并且雷电电流冲击发生器的地线接地,雷电电流冲击发生器的输出端通过金属引线连接避雷针的自由端;(3)在避雷针正上方设置一个悬挂的放电端子,放电端子的放电端指向避雷针的尖端,放电端子通过绝缘材料制成的挂件固定,且通过调整挂件的长度,能够调节放电端子的放电端与避雷针的尖端之间的距离;(4)雷电电压冲击发生器,设置于地面上,并且雷电电压冲击发生器的地线接地,雷电电压冲击发生器的输出端通过金属引线连接放电端子;(5)打开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后,雷电电流冲击发生器产生电流注入量级为初始的雷电电流;(6)将步骤(5)的雷电电流通过金属引线送至避雷针,雷电电流通过避雷针产生的电磁效应耦合至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上,此时判断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重复N次,如果每次能够正常工作,则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通过此电流注入量级的雷电电流验证,进行步骤(7);如果电气设备有一次以上不能够正常工作,则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不能通过此电流注入量级的雷电电流验证,即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能够通过比此电流注入量级低一个量级的雷电电流产生的干扰,进行步骤(8);(7)调整雷电电流注入量级,即将步骤(6)中的雷电电流注入量级每次提升最高电压注入量级的1/10,重复步骤(6),直至电流注入量级为设定的最高电流注入量级,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通过最高电流注入量级的雷电电流验证,即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能够通过此电流注入量级的雷电电流产生的干扰,进行步骤(8);(8)打开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后,雷电电压冲击发生器产生电压注入量级为初始的雷电电压,(9)将步骤(8)的雷电电压通过金属引线送至放电端子,放电端子与避雷针的尖端之间的距离预先设置在安全距离,即不发生放电的距离,然后通过调整挂件的长度,缓慢减小放电端子与避雷针的尖端之间的距离,直至放电端子与避雷针的尖端间隙放电,产生的电磁效应耦合至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上,此时判断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重复N次,如果每次能够正常工作,则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通过此电压注入量级的雷电电压验证,进行步骤(10);如果电气设备有一次以上不能够正常工作,则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不能通过此电压注入量级的雷电电压验证,即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能够通过比此电压注入量级低一个量级的雷电电压验证,进行步骤(11);(10)调整雷电电压注入量级,即将步骤(9)中的雷电电压注入量级每次提升最高电压注入量级的1/6,重复步骤(9),直至电压注入量级为设定的最高电压注入量级,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通过最高电压注入量级的雷电电压产生的干扰,即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能够通过此电压注入量级的雷电电压产生的干扰,进行步骤(11);(11)当步骤(6)或(7)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能通过的电流注入量级大于等于待测车辆要求的电流防护量级,且步骤(9)或步骤(10)判定待测车辆上的电气设备能通过的电压注入量级大于等于待测车辆要求的电压防护量级,则判定待测车辆具备雷电间接效应的防护能力;否则,判定待测车辆不具备雷电间接效应的防护能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857686.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