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步长可变的四边形滚动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6594.4 | 申请日: | 2013-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3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姚燕安;李晔卓;刘阶萍;凡炼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 | 分类号: | B62D5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步长可变的四边形滚动机器人,包括第一至第四杆组(A、B、C、D)、八个保护球壳(15)以及连接它们的一个滚动驱动电机(12)和七个配重(13)。机器人的外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第一至第四杆组分别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其中,第一杆组(A)和第三杆组(C)各自包括一个主动剪叉单元(a)、一个从动剪叉单元(b)、四个转角构件以及连接它们的连接件;第二杆组(B)和第四杆组(D)包括两个从动剪叉单元(b)、四个转角构件以及连接它们的连接件。滚动驱动电机(12)通过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内角角度,实现机器人的滚动功能;主动剪叉单元(a)上的变步长驱动电机(11)控制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变化,实现变步长功能。 | ||
搜索关键词: | 步长 可变 四边形 滚动 机器人 | ||
【主权项】:
步长可变的四边形滚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步长可变的四边形滚动机器人包括第一至第四杆组(A、B、C、D)、八个保护球壳(15)以及一个滚动驱动电机(12)和七个配重(13),其中,第一杆组(A)和第三杆组(C)各自包括一个主动剪叉单元(a)、一个从动剪叉单元(b)、四个转角构件以及连接它们的四个长轴和两个短轴;第二杆组(B)和第四杆组(D)包括两个从动剪叉单元(b)、四个转角构件以及连接它们的四个长轴和两个短轴;所述的主动剪叉单元(a)中,变步长驱动电机(11)通过螺钉与电机座连杆(4)固定,其转轴穿过电机座连杆(4)与电机轴连杆(2)的中间孔,顶丝通过电机轴连杆(2)的顶丝孔对电机的转轴进行固定;所述的从动剪叉单元(b)中,第一从动连杆(1)的中间孔与第二从动连杆(3)的中间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所述的第一杆组(A)中,主动剪叉单元(a)中的电机座连杆(4)的厚端孔与从动剪叉单元(b)中的第一从动连杆(1)的一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电机座连杆(4)的薄端孔与第一个第二转角构件(9)的弧端孔通过短轴(6)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一从动连杆(1)的另一端孔与第一个第一转角构件(7)的弧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主动剪叉单元(a)中电机轴连杆(2)的一端孔与从动剪叉单元(b)中第二从动连杆(3)的厚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电机轴连杆(2)的另一端孔与第二个第一转角构件(7)的弧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二从动连杆(3)的薄端孔与第二个第二转角构件(9)的弧端孔通过短轴(6)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三杆组(C)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与第一杆组(A)相同;所述的第二杆组(B)中,第一从动剪叉单元(b)中的第一从动连杆(1)的一端孔与第二从动剪叉单元(b)中的第二从动连杆(3)的厚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一从动连杆(1)的另一端孔与第一个第三转角构件(8)的弧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二从动连杆(3)的薄端孔与第一个第四转角构件(10)的弧端孔通过短轴(6)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一从动剪叉单元(b)中的第二从动连杆(3)的厚端孔与第二从动剪叉单元(b)中的第一从动连杆(1)的一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二从动连杆(3)的薄端孔与第二个第四转角构件(10)的弧端孔通过短轴(6)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一从动连杆(1)与第二个第三转角构件(8)的弧端孔通过长轴(5)连接,并用卡簧进行轴向固定;第四杆组(D)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与第二杆组(B)相同;第一杆组(A)、第二杆组(B)、第三杆组(C)、第四杆组(D)、一个滚动驱动电机(12)和七个配重(13)构成平行四边形,其中,第一杆组(A)和第三杆组(C)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布置,第二杆组(B) 和第四杆组(D)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布置;滚动驱动电机(12)与第一杆组(A)中的第二个第二转角构件(9)通过螺钉固定,滚动驱动电机(12)的转轴穿过第一杆组(A)中第二个第二转角构件(9)的方端孔和第二杆组(B)中的第二个第四转角构件(10)的方端孔,顶丝通过第四转角构件(10)的顶丝孔对电机的转轴进行固定,第一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一杆组(A)中的第一个第一转角构件(7)固定,其轴穿过第一杆组(A)中的第一个第一转角构件(7)的方端孔和第二杆组(B)中的第一个第三转角构件(8)的方端孔,第二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三杆组(C)中的第二个第一转角构件(7)固定,其轴穿过第三杆组(C)中的第二个第一转角构件(7)的方端孔和第二杆组(B)中的第二个第三转角构件(8)的方端孔,第三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三杆组(C)中的第一个第二转角构件(9)固定,其轴穿过第三杆组(C)中的第一个第二转角构件(9)的方端孔和第二杆组(B)中的第一个第四转角构件(10)的方端孔,第四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三杆组(C)中的第二个第二转角构件(9)固定,其轴穿过第三杆组(C)中的第二个第二转角构件(9)的方端孔和第四杆组(D)中的第二个第四转角构件(10)的方端孔,第五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三杆组(C)中的第一个第一转角构件(7)固定,其轴穿过第三杆组(C)中的第一个第一转角构件(7)的方端孔和第四杆组(D)中的第一个第三转角构件(8)的方端孔,第六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一杆组(A)中的第二个第一转角构件(7)固定,其轴穿过第一杆组(A)中的第二个第一转角构件(7)的方端孔和第四杆组(D)中的第二个第三转角构件(8)的方端孔,第七配重(13)通过螺钉与第一杆组(A)中的第一个第二转角构件(9)固定,其轴穿过第一杆组(A)中的第一个第二转角构件(9)的方端孔和第四杆组(D)中的第一个第四转角构件(10)的方端孔。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276594.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