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罩安装构造无效
申请号: | 99103655.7 | 申请日: | 1999-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56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7 |
发明(设计)人: | 本岛伴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23/00 | 分类号: | B62J23/00;B62J1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装 构造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二轮车或机动三轮车的前罩安装构造。
现有技术中,在日本特开平2-279482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前罩构造,即,将护腿罩安装在头管后方侧,在头管的前方,将前罩安装在从头管向前方伸出的撑杆上,使前罩的前部向前方长长伸出,其底部兼用前挡泥板。另外,前罩的左右下方,由安装在护腿罩前部左右的分体的左右罩构件覆盖。
上述构造中,由于前罩兼用作前挡泥板,所以,必须象做成鸟嘴状的细长形状并向前方突出,即使在前罩与护腿罩之间形成物品收容空间,该空间也很小,不能收容电池等大型物品。
由于前罩的前方突出量大,使整体大型化,所以,必须将支承它的撑杆从头管向前方伸出,由于该撑杆的存在,使得上述空间中能收容物品的部分变得更加狭小。
另外,把前罩安装到撑杆上时,预先在车架的组装工序中把撑杆焊接到头管上,所以,车架的组装精度直接影响前罩与护腿罩的接合精度,不容易提高接合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前罩安装构造,适用于在可自由转向地支承前轮转向轴的头管的前方侧安装前罩,在后方侧安装护腿罩的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在前轮上方,与前罩一体地设有与前轮一体转动的可动式前挡泥板,该前罩的前部形成为比前挡泥板前端短、并向前方突出的鼻部,在该鼻部的后部侧备有向鼻部的下方伸出的左右侧面部,包含该侧面部的前罩的背面侧周围与护腿罩的前面侧周围对接结合。
由于将前罩与可动式挡泥板设置成分体,设在前部的鼻部的前方突出量比前挡泥板短,并且,在两侧部设有向鼻部的下方伸出的左右侧面部,所以,不必象现有技术那样将鼻部做成细长突出状,可形成为向上方鼓出状,并且,通过将左右的侧面部在护腿部附近向下方伸出,这样,前罩与护腿罩之间的空间较大。
另外,由于包含前罩侧面部的背面侧周围与护腿罩的前表面侧周围结合,所以,罩体相互直接结合,不必象现有技术那样地安装到从头管伸出的撑杆上,所以,不受车架组装精度的影响,可以提高前罩与护腿罩的接合精度,由于省略掉了撑杆,从而可以减少零件数目。
另外,由于不设撑杆,可进一步加大上述空间内用于收容物品的有效容积,可收容电池等大型物品。
图1是安装着前罩21状态的车身前部侧视图。
图2是实施例所适用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侧视图。
图3是图2中的3-3线概略剖视图。
图4是前罩21的正视图。
图5是护腿罩22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图4和图5的6-6线处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4和图5的7-7线处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4和图5的8-8线处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下面,先参照图2说明本实施例所适用的机动二轮车的概要。支承前轮1的前叉2的上端部通过底桥3与芯轴管4连接,由设在其上端部的把手5进行转向操作。
芯轴管4可转动地由头管6支承,头管6设在主车架7的前端,该主车架7在车身中心呈脊梁式,斜下地向后方延伸,连接着其中心部左右一对的后车架8的各前端部。
左右后车架8向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后斜上地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在这里支承着装物箱9。装物箱9的容量较大,可收容头盔10等的大型物品,其上方开口部由车座11开闭。左右后车架8的各后端部上支承着向侧方突出的扶手12。
在主车架7的下方,前倾的发动机13支承在箱状枢支板14上,该箱状枢支板14包围着主车架7的中间部和主车架7的下端部左右,并向下方伸出。
后摆动臂15的前端部通过枢轴16可转动地轴支在枢支板14上,在其后端部支承着后轮17,在后摆动臂15的后端部与位于其上方的后车架8的后部间设有左右一对缓冲器18。
车身被各种罩覆盖着。把手5由把手罩20覆盖。头管6的前方侧由前罩21覆盖。从头管6的后方侧到装物箱9区域由护腿罩22覆盖。装物箱9的前方由箱罩23覆盖。包含箱罩23后方的装物箱9的侧面大部分的车座11下方由后罩24覆盖。
在前轮1的上方,与前叉2一体可动的前挡泥板25安装在底桥3上,在其中央部由左右的前叉2挟住的部分上从外侧安装着车叉罩26,并覆盖着前叉2的外侧。
下面,说明前罩21和护腿罩22。图1是安装着前罩21状态的车身前部侧视图。图3是图2中的3-3线概略剖视图。图4是前罩21的正视图。图5是护腿罩22的后视图。图6是表示图4和图5的6-6线处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4和图5的7-7线处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4和图5的8-8线处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36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件编码,译码方法及软件编码,译码系统
- 下一篇: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