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测量标尺及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爬行车载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0007692.2 | 申请日: | 202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7396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敏;徐栋;陈万里;兰伟;毛宏军;薛浩;王承滨;刘海水;胡承凯;梁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都精工华耀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3/04 | 分类号: | B61L23/04;G01B5/02;G01B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标尺 无缝 线路 钢轨 位移 爬行 车载 检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量标尺及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爬行车载检测系统,包括铺设在道床上的主尺,以及铺设于钢轨上的游标尺,所述主尺和所述游标尺的零刻度线对准,通过将主尺铺设在靠近钢轨底部的道床上,并将游标尺铺设在钢轨底部上,在钢轨爬行产生位移时,游标尺和主尺利用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可以实现高精度钢轨爬行测量,具有安装简单、使用便捷、测量精准、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并且可在线路任意位置测量的钢轨爬行位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标尺及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爬行车载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在线路运行使用中,轨道易受到温度和车辆对于轨道的应力作用,使钢轨产生爬行位移,这对列车在轨道上运行的风险增大。
我国目前的传统的钢轨爬行检测方法有拉线测量法和光学经纬法,随着对铁路检测要求的提高,又研制出了激光测量法和光电技术测量法。以上四种钢轨位移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设备,均只适用于人工单点测量,拉线测量法的测量精度一般只能达到±5mm范围内,且工作量大,需要两人以上进行测量;光学经纬仪操作复杂,使用不方便;激光测量法和光电技术测量法所需设备昂贵,使用成本较高,目前又相继提出几种基于机器视觉检测钢轨爬行位移的方法,但这些都需要在轨道路肩两侧埋设检测装置,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且人工维护难度较大,检测位置较为固定,在线路其他位置需要测量时,需重复安装检测装置,且在安装和现场测量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解决现有钢轨爬行检测技术所存在的成本高、使用复杂等问题,亟需一种低成本、使用便捷的钢轨爬行检测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量标尺及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爬行车载检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钢轨爬行检测技术所存在的成本高、使用复杂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测量标尺,包括铺设在靠近钢轨底部道床上的主尺,以及铺设在钢轨底部的游标尺,所述主尺和所述游标尺的零刻度线对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尺测量起始端部设置有基准尺机构,所述游标尺的测量起始端部设置有活动滑臂,所述活动滑臂的端部与所述基准尺机构滑动连接;
所述活动滑臂的零刻度线对准所述基准尺机构的零刻度线上,钢轨爬行能够使所述活动滑臂的零刻度线沿所述基准尺机构的刻度线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准尺机构包括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主尺端部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主尺朝向平行的双向尺,所述双向尺上开设有供所述活动滑臂滑动连接的滑槽,并且所述滑槽的朝向与所述双向尺的朝向平行;
其中,所述双向尺的零刻度线处于所述双向尺的中间部位,并且所述双向尺的刻度线分别朝向所述双向尺的两端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滑臂能够通过所述滑槽在所述双向尺上滑动,所述活动滑臂的端部中心位置为正向所述双向尺上零刻度线的锥形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进一步提供一种无缝线路钢轨位移爬行车载检测系统,包括:
运载平台,用于运载系统设备,并为系统提供动力和电源;
成像模块,包括相机单元、照明单元和成像数据采集单元;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图像数据处理,包括测量标尺识别和测量钢轨爬行值,通过数据接口输出显示,可与所述成像模块中的成像数据采集单元为同一计算平台;
测量标尺,为游标卡尺标识物,所述测量标尺以成对的方式设置于钢轨底部和钢轨旁道床上用于标记需要钢轨测量路段,并通过相应的标识测量钢轨爬行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都精工华耀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都精工华耀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0007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