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汽化燃油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2210104977.2 | 申请日: | 2022-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833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夏宝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宝兴 |
主分类号: | F02M31/18 | 分类号: | F02M3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化 燃油 发动机 | ||
一种预汽化燃油发动机,通过在发动机供油管路上串接一套智能控制温度的加热装置,用预汽化燃烧技术取代了雾化燃烧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热效率和输出功率,同时降低污染。
本发明属于燃油燃烧应用技术,特别涉及到燃油发动机燃烧技术。
发动机俗称热机,同时也是一个推进器,是广泛应用于车、船、飞机的动力装置。燃油发动机现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活塞式、转子式、涡轮式发动机。其中活塞式和转子式是冲程作功模式,涡轮式是持续燃烧作功模式。作功方法是雾化燃烧技术。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净化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相继出台了有关标准,有国标、美标、欧标、国际标准等,对燃油发动机热效率和污染排放规定了明确指标。
下面分析活塞式和转子式发动机在作功冲程中的状态,以自吸式汽柴油发动机为例,在作功冲程中,当液相的雾化燃油喷发进入气缸内,与先进入缸内的空气混合,被下行活塞压缩到下顶点时被点燃,混合油气燃烧,气体膨胀,推动活塞作功到上顶点结束。整个作功冲程的时间是以多少个毫秒计算的。
但问题是,液体燃料燃烧特性是:必须在气化后才能补氧燃烧,进入汽缸内的液相燃油要达到汽相,需要被加热和升温的时间,当混合油气被下行活塞压缩到下顶点被点燃,液相燃油经过被加热到汽化后再燃烧作功。这个加热相变过程既占用整个作功冲程中的大量时间,燃烧同时产生了CO2,直接抑制燃烧反应正常升温,汽缸内就达不到应有的高温。根据热力学公式,容积恒定温度压力成正比的定义,当温度不达标,压力就不达标,最终是输出功率不达标,大幅度降低了热效率和输出功率,燃烧不净的燃油就成为了污染源。
分析涡喷发动机在燃烧作功中的状态,从喷嘴喷发的液相雾化燃油进入燃烧室,与从高压压气室进入的高压汽流混合时被点燃,燃烧室形成了高温高压的火焰状态。在后续高压气流的压力下,驱动涡轮旋转,对涡轮作功后,从涡轮叶片间的空隙进入到燃烧室尾部。从尾喷口向后高速喷发,形成推力,完成作功过程。
但问题是,进入燃烧室内的液相燃油是被室内高温火焰加热达到汽相的,加热相变过程同时产生了CO2,使燃烧室内燃烧反应的条件恶化,燃油内能在反应瞬间不能全部释放,燃烧室内达不到应有的高温高压指标,降低了推进功率和热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一种全面提升发动机效能的方法,依据对燃油燃烧技术的了解和研究,本人认为可以采用预气化燃烧技术取代雾化燃烧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用一套智能控制温度的燃油加热装置,串接在发动机供油管路上。该装置的功能控制燃油被加热到设定温度区间,确保从喷嘴喷发的燃油是汽相,即油蒸气状态。当油蒸气喷发时,温度高、密度低,本就具有被加热的潜热,炭氢分子体积膨胀,能获得更多的空气助燃,燃烧速率高且快,一旦被点燃,瞬间就释放全部内能,炭氢分子彻底烧干净。
在涡喷发动机的燃烧室内,高压气流提供充足的氧化剂,当与从喷嘴喷发的油蒸气混合时被点燃,燃烧反应强烈。燃烧内能瞬间全部释放,燃烧室内就达到应有的高温高压指标,大幅度提高热效率和推进功率,同时消灭了烟尘污染。
在活塞式和转子式的作功冲程中,当油蒸气进入汽缸内与预先进入的空气混合,被下行活塞压缩到下顶点时被点燃,混合油气就燃烧作功,燃油内能瞬间全部释放,缸内的温度压力就达到应有的指标,大幅度提高了输出功率和热效率,同时消灭了烟尘污染。
根据燃油比热容,当设定燃油喷发温度在500℃-650℃时,能耗约占3%,可以从发动机排放的废热中汲取部分或全部热能,减少加热装置的能耗。发动机应用预汽化燃烧技术,拓宽了适用油的品种,只要是无硫低氮热值相近的轻油都可使用。
发动机指标中,查不到预汽化燃烧技术相关指标和鉴定方法,现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CB/T3263-2004有关雾化燃烧和汽化燃烧热效率条款作估算依据:针对涡喷发动机,运用预汽化燃烧技术可提高热效率约30%,针对活塞式、转子式发动机,自吸气式运用预汽化燃烧技术,可提高热效率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宝兴,未经夏宝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1049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