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伤员后送背负舱有效
申请号: | 202121185276.3 | 申请日: | 2021-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945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晖;彭云峰;董一颍;史宏志;刘久弘;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G1/00 | 分类号: | A61G1/00;A61G1/04;A61G10/00;A61B5/0205;A61B5/145;A61M16/00;A61M5/14;A61N1/39;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5 | 代理人: | 洪波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伤员 背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伤员后送背负舱,属于背负舱领域,包括舱体、监护设备以及治疗设备,所述监护设备以及所述治疗设备位于所述舱体内,还包括生命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舱体的上方及下方分别设置有上容纳腔及下容纳腔,所述上容纳腔与所述下容纳腔之间设置为伤员放置腔,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位于所述上容纳腔内或者所述下容纳腔内,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的采集接口与所述监护设备电连接,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的执行接口与所述治疗设备电连接。本公开的伤员后送背负舱能够在沟壑山地树林等极端地貌下进行远程通信,并支持远程急救操控指令,其拆装方便且能单独作为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负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伤员后送背负舱。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11110485 A公开了一种可机载车载转运的生命支持舱,设计了舱体结构和生命支持系统布局,但由于可机载车载转运的生命支持舱体型庞大,在沟壑山地树林等极端地貌灾害场景以及某些特殊战场场景,由于空中飞机、地面车辆难以到达,只能采用背负式生命支持舱,然而现有的背负式生命支持舱缺乏极端场景远程救治配套通信数据处理支持系统,无法与后方救援指挥中心或后送救治医院进行远程数据交互。
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CN107854230B公开了一种陆上伤员后送系统,包括易于携带移动的现场处置模块和单人转运舱,所述现场处置模块包括多种全自动急救设备;所述单人转运舱包括转运舱模块和生命支持模块,所述转运舱模块能够容置伤员,所述生命支持模块用于维持伤员的生命体征,包括控制平台以及与该控制平台连接的多个探测生命体征的传感器;急救人员能够携带该现场处置模块至伤员所在地为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并且将伤员放置于单人转运舱内后将伤员运送至后方。上述后送系统难以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及交互,无法接受远程救治指令,容易耽误最佳诊断时间,且运送人员也难以获知舱内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伤员后送背负舱,能够在沟壑山地树林等极端地貌下进行远程通信,并支持远程急救操控指令,其生命信息处理装置拆装方便且能单独作为通信设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伤员后送背负舱,包括舱体、监护设备以及治疗设备,所述监护设备以及所述治疗设备位于所述舱体内,还包括生命信息处理装置,所述舱体的上方及下方分别设置有上容纳腔及下容纳腔,所述上容纳腔与所述下容纳腔之间设置为伤员放置腔,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位于所述上容纳腔内或者所述下容纳腔内,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的采集接口与所述监护设备电连接,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的执行接口与所述治疗设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正面设置有交互主屏,所述机箱的背面设置有板卡插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交互主屏的一侧设置有按钮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还包括手持终端,所述手持终端位于舱体外,所述手持终端与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电连接或者所述手持终端与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无线通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板卡插槽内设置有若干条插槽导轨,所述板卡插槽的内侧设置有背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多制式通信板卡,所述多制式通信板卡与若干所述插槽导轨中的一条所述插槽导轨插接配合,插接后所述多制式通信板卡与所述背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主控板卡,所述主控板卡与若干所述插槽导轨中的一条所述插槽导轨插接配合,插接后所述主控板卡与所述背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生命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电源板卡,所述电源板卡与若干所述插槽导轨中的一条所述插槽导轨插接配合,插接后所述电源板卡与所述背板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852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漏粉的研磨盖与瓶体的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感染科护理隔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