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和驱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49793.X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871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赵四军;雷远东;陈治宇;王挚;张平满;尹玉龙;刘雄辉;黄飞飞;陆磊;方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默林汽车活动组件(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16 | 分类号: | H02K5/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尚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03 | 代理人: | 文蓉 |
地址: | 214112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子 末端 轴承 布置 驱动 组件 | ||
提供了一种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30;30';30”;30”'),用于支撑具有纵向轴线(L)的电机(12)的转子轴(18;18';18”;18”')的末端(34;34';34”;34”')。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30;30';30”;30”')包括用于轴向支撑电机(12)的转子轴(18;18';18”;18”')的轴接收部(26;26';26”;26”')。轴接收部(26;26';26”;26”')的形状应使其形成第一主接触区域(32a;32a';32a”;32a”')和第二主接触区域(32b;32b';32b”;32b”'),第一和第二主接触区域(32a,32b;32a',32b';32a”,32b”;32a”',32b”')设计为在电机(12)的工作状态下接触电机(12)的转子轴(18;18';18”;18”')的末端(34;34';34”;34”')至少在转子轴(18;18';18”;18”')的末端(34;34';34”;34”')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点(P1,P2;P1',P2';P1”,P2”;P1”',P2”')。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于致动器的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和具有这种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机中,转子将设置有转子轴,该转子轴沿转子的旋转轴线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在一些致动器中,转子轴抵靠在致动器的壳体的平面上,并且通常具有圆形的尖端,转子轴的径向运动没有障碍。尽管电机本身将被固定限制在致动器壳体内,但轴尖会在该平面上有一些轨道。就其本身而言,这不是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轴尖的轨道趋于变得混乱。在发生混沌旋转的情况下,转子轴将随机与接触表面碰撞,从而在致动器内部产生嘎嘎作响的声音。对于追求原本无声的电子应用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轴向支撑的转子轴的混沌运动和嘎嘎作响的声音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用于支撑具有纵向轴线的电机的转子轴的末端,转子轴末端轴承布置包括:轴接收部,用于轴向支撑电机的转子轴;和轴接收部的形状应使其形成第一主接触区域和第二主接触区域,第一和第二主接触区域设计为在电机的工作状态下接触电机的转子轴的末端至少在转子轴的末端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点。
如果致动器中的转子轴与平面接触,则由于转子轴的末端以混乱的方式漂移,会产生嘎嘎作响的声音。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主接触区域和第二主接触区域在横向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对转子轴的末端提供支撑,这抑制了末端的漂移。转子轴的旋转不受限制,并且可以显着降低嘎嘎声。
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接触区域可以彼此会聚。
一对会聚的表面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无论其末端的形状如何,都可以与转子轴的末端接触。
优选地,所述轴接收部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平面上为或基本为V形。
V形通道不仅为末端提供了必要的侧向支撑,而且还允许轻松地将转子轴插入其中。需要最小的力来促进转子轴的推入配合接合,因此不需要提供偏压力来将转子轴推入轴接收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接触区域形成为V形轴接收部的平面。在一种布置中,轴接收部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平面上为或基本为U形的。至少第一和第二接触点可以对称地位于垂直于纵向轴线的平面的任一侧。所述第一主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主接触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的形状为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平面中至少部分地凹入或凸出。
例如,第一主接触区域和第二主接触区域的形状可提供不同的益处,以简化致动器壳体的模制,例如,某些形状在使用中可更能抵抗转子轴的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轴接收部包括至少一个侧向挡板。下部的所述侧向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接触区域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默林汽车活动组件(无锡)有限公司,未经艾默林汽车活动组件(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497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