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9903.6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7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索勋;刘贤勇;毕菲菲;郝振凯;孙霈;索静霞;于咏兰;余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5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孙怡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嫩 艾美耳球虫 克珠利 耐药性 相关 snp 分子 标记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分子标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本发明的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其含有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第166位多态性为A/C的核苷酸序列。所述SN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位点为A,对应于地克珠利敏感;多态性位点为C,对应于地克珠利耐药。经鸡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临床耐药虫株的验证,该SNP位点可用于鉴别地克珠利耐药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敏感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具有较高的地克珠利耐药性检测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标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隶属于顶复门,广泛寄生于鸡、兔、鸭和鹅等动物的肠道或肝脏、肾脏等部位。寄生于鸡肠道内的艾美耳球虫有7个种,分别是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rtrix)、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和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鸡球虫病对养禽业危害极大。每年需要高额药费用于抗球虫。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一直使用有效的药物防治鸡球虫病。但早在1945年就已从田间分离到了对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药性的虫株,1954年又从鸡场分离出对磺胺类药物有抗药性的虫株。到了60年代,相继出现不同药物的不同抗药株。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抗球虫药均有抗药虫株的出现,且抗药虫株表现出对与该药同类或作用机理相同的其他药物一定程度的交叉抗药性。
地克珠利(diclazuril)是一种抗球虫药,由比利时扬森公司于1986年开发,其化学名为氯嗪苯乙氰。地克珠利对鸡、火鸡、鸭、鹅、孔雀、鹌鹑、兔等多种畜禽的球虫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地克珠利属于非离子载体型抗球虫药,是目前用量最小,抗球虫谱广,高效的抗球虫药。地克珠利对感染鸡的6种重要的艾美耳球虫都有效。然而,在该药物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针对地克珠利的耐药性球虫不断出现。目前,对地克珠利耐药性的检测方法仍停留在笼饲实验,虽然这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较为可靠,但是其过程较为复杂且耗时长,需要大量新鲜的球虫卵囊及实验动物。所以,亟待开发一种能够快速检测鸡球虫地克珠利耐药的方法,以便指导临床球虫病用药,降低养殖业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利用该SNP分子标记检测鸡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的方法。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其含有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第166位多态性为A/C的核苷酸序列。
所述SNP分子标记的多态性位点为A,对应于地克珠利敏感;多态性位点为C,对应于地克珠利耐药。
本发明通过提取地克珠利耐药的鸡球虫和敏感的鸡球虫的基因组,进行100×的重测序,分析重测序后的结果发现,在EVM0004287基因第166位的SNP位点,敏感虫株的SNP位点为A,耐药虫株的SNP位点为C。通过分离获得大量的鸡球虫样本,进行临床耐药虫株的验证,发现该SNP位点可用于筛选、鉴别地克珠利耐药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敏感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其鉴定结果与笼饲实验的鉴定结果一致。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用于扩增上述SNP分子标记的引物对,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 NO.2-3所示。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含有上述引物对的试剂盒。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上述SNP分子标记或引物对或试剂盒在检测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性中的应用、在筛选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虫株中的应用、在指导鸡抗柔嫩艾美耳球虫药物使用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99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