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847551.1 申请日: 2021-07-27
公开(公告)号: CN113293240B 公开(公告)日: 2021-10-29
发明(设计)人: 许泽仰;葛毅媛;谢龙旭;黄楚蓝;李菲;管亚伟;谢俊;郭津津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凯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郑州凯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合伙);广州凯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Q1/70 分类号: C12Q1/70;C12Q1/6851;C12N15/11;C12R1/93
代理公司: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代理人: 王岩
地址: 521000 广东省潮州市经***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检测 新型 冠状病毒 引物 探针 组合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及其应用,所述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包括特异性扩增并检测2019‑nCoV的ORF1ab基因、核壳蛋白N基因和刺突蛋白S基因N501Y突变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对和探针。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及其以非疾病诊断和/或治疗为目的的使用方法。本发明所述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灵敏度,配合优化后的检测体系,可以对待测样本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并可以对整个实验流程进行监控,降低假阳性以及假阴性检测结果的出现概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是引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原体,其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的特点,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测序法、qPCR法及胶体金法。测序检测需要配合测序专用的仪器进行使用,适用性较差,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qPCR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检测方法,但受样本采集部位、采集方式、采集量、运输与储存及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仍有可以改进的空间。胶体金法属于抗体检测,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抗体,特异性高,准确性好,但患者从感染病毒到体内生成抗体需要的时间较长,通常只能检测出感染时间较长的患者,对处于潜伏期患者的检测效果不佳,且不利于患者的管控。

CN111879939A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卡盒、IgM检测试纸条和稀释液;所述IgM检测试纸条包括顺次搭接在PVC板上的样品垫、IgM检测结合垫、层析膜和吸水纸;所述IgM检测结合垫包被有胶体金颗粒标记羊抗人IgM单克隆抗体和胶体金颗粒标记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所述层析膜包被有鼠抗人μ链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多克隆抗体。该试剂盒使用方便,检测准确率高,特异性好,但同样存在只能检测出感染时间较长的患者的弊端。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目前普遍存在对感染初期患者的检测灵敏度低、准确性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反应的灵敏度与精准度,并可以对感染初期的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实际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及其应用,所述引物探针组合具有良好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度可达1×103 copies/mL,特异性好,检测结果准确,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所述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引物探针组合包括特异性扩增并检测2019-nCoV的ORF1ab基因、核壳蛋白N基因和刺突蛋白S基因N501Y突变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对和探针;

扩增所述ORF1a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包括SEQ ID No.1~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检测所述ORF1ab基因的探针包括SEQ ID No.3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扩增所述核壳蛋白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包括SEQ ID No.4~5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检测所述核壳蛋白N基因的探针包括SEQ ID No.6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扩增所述刺突蛋白S基因N501Y突变位点的特异性引物对包括SEQ ID No.7~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检测所述刺突蛋白S基因N501Y突变位点的探针包括SEQ ID No.9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SEQ ID No.1:ACCGCAAGGTTCTTCTTCGT;

SEQ ID No.2:CAAGCTCGTCGCCTAAGTCA;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凯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郑州凯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合伙);广州凯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凯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凯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郑州凯普医学检验所(有限合伙);广州凯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75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