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弹DTY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8233.2 | 申请日: | 202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5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赵祎冰;倪海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红港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1/02 | 分类号: | D02G1/02;D02J1/08;D02J13/00;D01D1/04;D01D5/084;D01D5/088;D01D5/096;D01F1/10;D01F8/06;D01F8/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ty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申请涉及DTY材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弹DTY及其生产工艺。本申请的高弹DTY,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酰胺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硬弹性聚丙烯纤维、氯化钠、抗氧化剂、分散剂、消光剂、弹性剂、调节剂;本申请的高弹DTY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将原料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2)POY工艺;(3)DTY工艺。本申请的高弹DTY卷缩性能较好,弹性较佳。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DTY材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弹DTY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合成纤维的发展已有七八十年之久,最初主要是用于服装,目前服装用合成纤维一般有涤纶、锦纶、丙纶、氨纶等,这些纤维因为性质不同,因此用途也不尽相同。
其中尼龙纤维是世界上最早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品种,它是由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胺或脂肪族氨基酸经过缩聚反应合成的尼龙为原料,在京熔融纺丝所制得的一类合成纤维的总称。由于其中具有酰胺键,因此称为尼龙纤维,其中以聚己内酰胺纤维和聚己二酰己二胺纤维的产量最多,应用最广。聚己内酰胺原丝的卷缩性能较佳,但是相对于聚己内酰胺弹力丝来说,聚己内酰胺弹力丝的弹性更佳,更加受消费者青睐。
现有的锦纶6的POY-DTY生产工艺生产锦纶6DTY高弹丝时,丝条容易断裂,弹性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增加高弹DTY的弹性,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弹DTY及其生产工艺。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弹DTY,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弹DTY,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酰胺纤维50-60份、聚烯烃弹性纤维50-60份、硬弹性聚丙烯纤维70-80份、氯化钠1-2份、抗氧化剂2-3份、分散剂1-2份、消光剂1-2份、弹性剂10-20份、调节剂5-6份,弹性剂为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异丁烯基-4-甲基苯乙烯基共聚物、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两种,调节剂为EPDM橡胶、聚烯烃合金热塑性弹性体、溴化丁基橡胶中的至少两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聚酰胺纤维、聚烯烃弹性纤维、硬弹性聚丙烯纤维作为基体材料,相较于单种纤维来说,弹性更佳,同时断裂伸长率更好,由此制得的DTY性能更好,在三种复配纤维中加入弹性剂和调节剂,弹性剂与调节剂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DTY的弹性,弹性剂是由硬链段和软链段组成的嵌段共聚物,其中,硬链段凝结,能够起到物理交联的作用,软链段部分提高形变性能,断裂伸长率较高,伸长之后大致能恢复到原始长度,调节剂是交联橡胶的细小颗粒,能够很好地分散到基体中,同时使弹性剂与基体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DTY的弹性性能。
优选的,所述弹性剂与调节剂的质量比为(14-18):(5.4-5.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剂加入原丝原料中具有增弹性,能够提高丝条的弹性,同时在与调节剂复配的条件下具有协同作用,使得弹性剂能够在基体中分散的更均匀,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DTY的卷曲缩率。
优选的,所述弹性剂由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异丁烯基-4-甲基苯乙烯基共聚物、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按质量比(2-4):(3-7):(5-8)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具有易加工、相容性好、柔韧性高等优点,异丁烯基-4-甲基苯乙烯基共聚物具有一个或多个在其玻璃转化温度之上可以拉伸的弹性体聚合物的嵌段,因此能够增强弹性聚合物的卷缩性能,丙烯腈-乙烯-苯乙烯共聚物具有至少40%的乙烯重复单元,能够作为金属茂催化剂,能够使得丝条在发生形变后,弹性恢复更充分。
优选的,所述调节剂由EPDM橡胶、聚烯烃合金热塑性弹性体、溴化丁基橡胶按质量比(3-5):(5-6):(4-7)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红港化纤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红港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82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