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初步推断死因的方法以及检测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42429.3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37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文迪;马春玲;白锐;谢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G01N30/86;G16B40/10 |
代理公司: | 河北国维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3137 | 代理人: | 任青 |
地址: | 050017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初步 推断 死因 方法 以及 检测 内源 代谢 产物 | ||
本发明属于法医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初步推断死因的方法。该方法以血液样本中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琥珀酸作为差异代谢产物,通过对其的定量分析结合数学建模来实现对未知血液样本的主体进行致死原因的初步推断,可用于初步判断死亡案例的致死因素是否为抗精神病药过量使用而中毒,涉及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奋乃静、奥氮平、氯氮平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检测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方法,用于检测血液样本中服用氯丙嗪、奋乃静、奥氮平、氯氮平后产生的内源性代谢产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法医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诊断目的的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初步推断死因的方法以及检测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氯丙嗪是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临床主要用于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以及重度抑郁症的治疗;还有研究发现氯丙嗪对一些冠状病毒(RNA病毒),隐球菌(真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细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2018年美国毒物控制中心年度报告显示镇静催眠/抗精神病药中毒致死案例位居首位。作为具有中枢性强镇静作用且处方易获得的治疗性药物,其中毒或中毒致死的血药浓度阈值存在很大重叠区域,影响因素中除检测方法及精确度外,受害者健康情况是另一重要原因。并且,与腐蚀性毒物(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中毒不同的是,治疗性药物缺少特征性的形态学损伤以及特定性的代谢物。因此,在缺少其他特征形态学特征案例中,法医对于死亡案例的死因不易准确判定,而涉及多种药物中毒时,鉴定过程更加复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对缺少其他特征形态学特征案例不易准确判断死因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诊断目的的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初步推断死因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对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进行初步判断,适用于在法医领域将氯丙嗪、奋乃静、奥氮平、氯氮平过量致死与非抗精神病药物中毒致死的死因进行初步区分。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检测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方法,能够用于在血液样本中检测服用氯丙嗪、奋乃静、奥氮平、氯氮平后产生的代谢产物。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内源性代谢产物初步推断死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不同致死原因血液样本中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琥珀酸的含量;
根据所述绝对含量构建二分类特征的参考标准库;
检测待测血液样本中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琥珀酸的绝对含量,带入所述参考标准库,对所述血液样本的主体进行死因的初步推断。
本发明通过研究发现,内源性代谢物乙酰肉碱、丙酰肉碱及琥珀酸是氯丙嗪中毒致死案例中血液存在的特征性差异物,同时也是其他同药效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奥氮平及氯氮平致死的案例中血液存在的特征性差异物,因此,本发明将乙酰肉碱、丙酰肉碱及琥珀酸用于此类药物单独服用或混合服用致死的死因预判,通过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琥珀酸的定量分析结合数学二分类概率建立预测模型以实现对未知血液样本的主体进行致死原因的初步推断,该预测模型结果稳定,可信度高。当与其他常见死因:溺死、窒息、失血性休克、高位颈髓离断相区分时,此方法适用于氯丙嗪以及与其具有相似作用受体、相似亲和力的其他抗精神病药:奋乃静、奥氮平、氯氮平与上述死因的区分。此方法对可疑抗精神病药过量且缺少其他特征形态学特征案例中抗精神病药中毒致死的判定提供直接且客观的实验室检查证据。另外,在与氯丙嗪相似受体亲和力的多种药物共服中毒致死案例中,该方法还为单种药物血药浓度低于阈值的解释提供了直接实验室依据。
由于人体差异(比如健康状况导致血液中的以上代谢产物已出现异常)会使结果判断不准,所以该方法在法医判断死亡案例的死因过程中只能用于初步判断和辅助判断,并不能直接得出血液样本主体的死亡原因和健康状况,最终判断仍是需要结合用药信息和其身体状态等情况。
优选地,检测不同致死原因血液样本中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琥珀酸的含量的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医科大学,未经河北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424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配位磷衍生物及中间体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末端相机的标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