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串列分布式电推进共轴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40034.2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61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赵龙飞;焦宗夏;胡炯;郑杨;王泽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9/00 | 分类号: | B64C29/00;B64C11/48;B64C11/46;B64C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唯智勤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7 | 代理人: | 陈佳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列 分布式 推进 共轴涵道 垂直 起降 飞行器 | ||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串列分布式电推进共轴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该飞行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机体、第一机翼、第二机翼和动力组件,其中,机体的底部由中部朝向行进方向和背离行进方向翘起而形成,用于实现沿机体外缘的翻滚式起降;第一机翼对称地连接到机体的朝向行进方向的第一端的两侧,其中,第一机翼设置有下反角和前掠角;第二机翼对称地连接到机体的背离行进方向的第二端的两侧,其中,第二机翼设置有上反角和后掠角;动力组件设置到机体中,用于为第一机翼和第二机翼提供动力。该实施方式将可以增强该飞行器地形适应性,降低环境对该飞行器起降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串列分布式电推进共轴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
背景技术
VTO垂直起降(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垂直起降)飞行器兼具固定翼高效巡航与直升机无跑道垂直起降特征,在复杂环境作战与未来城市交通、运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倾转式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过作动器和传动机构调整发动机的推力方向进而实现起飞和降落。
尾座式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机尾坐地式垂直起飞和降落,在空中通过倾转机体实现悬停和巡航的模式切换。
复合动力式垂直起降飞行器具备悬停、平飞两套动力系统。在起降或悬停时,采用多旋翼动力方式;在巡航时采用水平安装的固定翼飞机推进方式。
然而,上述飞行器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第一,存在结构重量大、死重大,难以控制的问题。
第二,悬停状态到巡航状态过渡过程时间较长,否则会进入不可控状态,致使过渡过程难以缩短。
第三,对起降场地的平整度要求较高,在地形或气象复杂情况下起降存在倾翻风险。
因此,限制了该飞行器的应用场合和可执行的任务种类。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串列分布式电推进共轴涵道垂直起降飞行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该飞行器包括机体、第一机翼、第二机翼和动力组件,其中,上述机体的底部由中部朝向行进方向和背离行进方向翘起而形成,用于实现沿上述机体外缘的翻滚式起降;上述第一机翼对称地连接到上述机体的朝向行进方向的第一端的两侧,其中,上述第一机翼设置有下反角和前掠角;上述第二机翼对称地连接到上述机体的背离行进方向的第二端的两侧,其中,上述第二机翼设置有上反角和后掠角;上述动力组件设置到上述机体中,用于为上述第一机翼和第二机翼提供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机翼和上述第二机翼均包括多个连接的涵道机翼单元,上述涵道机翼单元包括涵道主体和螺旋桨组件,其中,上述涵道主体用于容纳上述螺旋桨组件,上述螺旋桨组件朝向行进方向设置,用于提供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机翼和上述第二机翼还包括控制舵面,上述控制舵面枢转地连接到上述涵道主体的背离行进方向的一端,在工作状态下,上述控制舵面转动以改变上述涵道主体的通流面积,以调节上述第一机翼和上述第二机翼的推力大小与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400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