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2242.1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5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好杰;李政;杨延平;李登科;李玲;周智龙;巩瑞祥;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紫光智能交通与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7 | 分类号: | G06F16/27;G06F21/64;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兰州嘉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2 | 代理人: | 焦海红 |
地址: | 73003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区块 交通 产品 抽检 系统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及其操作方法,属于公路交通产品检测领域,以解决交通产品抽检中质量控制节点较多,责任不明确,质量控制数据存在真实性风险的问题。系统包括产品信息采集模块、区块链检测系统、信息管理应用模块;区块链检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信息录入系统、信息传输及推送模块、信息审核确认模块;信息审核确认模块与信息管理应用模块之间通过以太网实现连接。方法包括区块链检测系统信息录入、产品信息备案及审核确认、产品抽检信息确认、产品封装信息确认、产品拆封信息确认、试验检测报告及结果确认、检测结果通知确认。本发明设备结合方法可帮助项目管理机构人工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产品的试验检测和监督工作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环节,在检测行业内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工作中屡发状况,如西安地铁三号线电缆检测结果失实,大众汽车柴油车尾气检测造假、北京超市活鱼下架等公众事件频发爆发,检测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下降,屡受质疑。
而交通产品的试验检测和监督工作更是增加工程使用寿命、提高投资效应和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的重要抓手。目前,公路水运行业内交通产品抽检工作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使检验检测机构的公信力也遭受质疑,并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影响各单位工作效率和项目实施进度。
在检测过程中,一般存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两个层面的安全风险。技术层面是指因技术手段本身的缺陷或者缺失造成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层面的主要风险是指管理层次及逻辑关系上的缺陷和漏洞。经多年工作总结,交通产品抽检主要质量安全分险点总结如下所示。
(1)存在抽样方法、检验依据和判定规则不准确的风险;
(2)存在现场产品信息不全、与备案产品信息不一致的风险;
(3)现场取样见证人不全,对抽检样品及结果不认可的风险;
(4)试验数据及信息存在泄露、篡改的风险;
(5)样品运输存在更换、丢失的风险。
在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各行业内得到了研究和探索,但是区块链成功落地应用及可借鉴的项目和案例较少,区块链和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场景模糊,以至于众多行业内对区块链的研究和探索一直停留在概念和理念方面,未能有效深入到各行业内的具体业务中,实际业务融合应用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目标设计层次不明晰,相关工作或项目落地困难重重。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证可溯等特性,非常契合解决目前公路水运行业质检大数据系统缺少产品全过程数据、不能满足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的问题,作为交通行业从业者也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传统交通行业结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监督工作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但一直缺乏落地实施、能产业化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通产品检验检测应用场景。
基于以上背景技术中的问题,研发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及其操作方法,以解决交通产品抽检中质量控制节点较多,责任不明晰,推诿扯皮,质量控制数据存在真实性风险的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交通产品抽检系统,包括产品信息采集模块、区块链检测系统、信息管理应用模块;区块链检测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信息录入系统、信息传输及推送模块、信息审核确认模块;信息审核确认模块与信息管理应用模块之间通过以太网实现连接。
进一步的,产品信息采集模块至少为一组,产品信息采集模块为PC采集终端;扫码仪;照片及视频录制设备;智能手机的其中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紫光智能交通与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紫光智能交通与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22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